培育西藏脱贫攻坚强大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2019-07-05 作者: 来源:自治区党委门户网站
 内容提要: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也是西藏决胜脱贫攻坚的精神支撑。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未有穷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培育强大的内生动力,对西藏决胜脱贫攻坚意义重大,同时也蕴含着接续前行的内在逻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主义的伟大征程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西藏华章。

  中国反贫困的决战到了关键阶段,意志和决心将影响甚至决定成败。在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作用下,西藏“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现象较为突出,要确保西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脱真贫、真脱贫”,内生动力培育至为关键,任重道远。

  一、西藏脱贫攻坚的阶段性特征

  西藏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到2018年,西藏累计实现55个贫困县区摘帽,4813个贫困村(居)退出,47.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5.2%降至6%以下,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这些辉煌的成就为西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西藏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艰巨。西藏提出在2019年实现剩余的15万贫困人口和19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从绝对数量上看似乎并不多,但这19个深度贫困县、区(总面积达54.7万平方公里)的15万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边远高海拔地区、灾害频发多发地区和生态脆弱、发展严重滞后的地区,呈现出分布面积大人口密度低(如那曲双湖县人口密度低至每平方公里0.1人,即要10平方公里才有1人居住),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二、西藏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育的重大意义

  (一)内生动力培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育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提出了“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等重要论断;深刻指出“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调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因此,脱贫攻坚“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生动力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深刻认识和深入推进西藏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育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内生动力培育对西藏的长治久安影响深远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积极主动、妥善有力地应对“两个矛盾”,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现实基础——西藏决胜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培育,因而具有超越性的特殊重大意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高质量脱贫所带来的民生普遍改善将进一步夯实党在西藏的执政根基;内生动力的培育则能够极大地增强西藏各族人民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有力地巩固和深化他们的“五个认同”,鼓舞他们更加热爱和拥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导他们在思想上筑牢反分裂斗争的防线,从而更自觉地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共同推进西藏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内生动力培育为西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持续精神支撑

  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视角看,西藏农牧民的人均收入和全国相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2014年全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为747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421 元; 2017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330元,但比同年全国平均水平13434元少3104元,差距进一步拉大。与此同时,西藏贫困群众的增收仍然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在农牧区,贫困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较少,家庭生产和生活物资积累匮乏,自我发展能力差,存在 “绝对贫困基本消除,相对贫困有所增加;生存性贫困基本消除,发展性贫困有所加剧”的现象。

  还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贫困群众长期过度依赖外力,将扶贫看作是一项“福利”,理解为给钱给物给住房,其贫困状况虽然短期内得到改善,但他们脱贫攻坚的内在动力没有培育起来,思想上的穷根没有挖掉,没有培养起自我发展的能力,一旦停止或减弱外部“输血”,脱贫成果就很容易反弹,“三五年后,就会回到山河依旧的穷日子”,甚至可能出现少数贫困群众即使摆脱了物质贫困,但又陷入更深的“贫困依赖”现象。显然,在西藏脱贫攻坚高度依赖政府“输血”式巨额资金投入的背景下,要在巩固并扩大脱贫成果,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培育和激发贫困群众强大恒久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

  三、西藏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育面临的挑战、机遇和优势

  古语云:“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脱贫攻坚及其内生动力的培育必须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求得实效。

  (一)西藏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育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总是在既定的、由过去继承下来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制约下来创造历史的。要根本消除包括贫困群众头脑中的“贫困意识”,培育强大的内生动力,就不能把目光局限于“贫困意识”本身,而是要深入到产生这种意识的社会历史、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中思考问题的根源,然后才能找到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是传统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传统的“重来世不重今生”和“因果报应”等消极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西藏贫困群众普遍缺乏扩大再生产的意识,有钱花光、有肉吃光;自安于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生活状态,造成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不适应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

  二是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西藏绝大部分属寒冷荒凉的高海拔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生产生活资料匮乏、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传统生产方式占有相当比重,占全区近80%的农牧区人口创造的产值仅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5%,产业化发展慢,生产长期处于抗灾与灾后重建的循环之中,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低密度的人口分布和整体上较为落后的生产力,使贫困群众在面对严酷的生存困境时资源有限,办法不多,常常处于无力有效应对的被动地位,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听天由命的心理。当贫困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内存在的时间越久,发生的范围越广,就越容易固化为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贫困意识”,进而显著降低人们对贫困的感知能力,甚至认为贫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就不再去反思贫困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主动采取持续有效的脱贫行动。

  三是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人是脱贫攻坚所有因素中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西藏脱贫攻坚培育内生动力的最大困难,还是在于贫困群众自身的能力素质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以家庭为单位来观察,可以清楚看到,贫困群众家庭的健康状况、劳动者就业层次、劳动力素质,受教育程度、现代文化知识储备等存在突出问题。

  (二)西藏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育的现实机遇

  西藏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育的最大机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越来越多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越来越广泛的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为包括西藏在内的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及内生动力培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体系。

  1993年至2018年,西藏已经连续25年保持10%以上高速增长,“短短数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发展奇迹,已经让西藏完全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洪流,为西藏彻底摆脱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深度贫困”做好了全部准备。另外,西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 “后发赶超”的机遇,有助于西藏直接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避免走弯路,减少探索和实验的成本。

  (三)西藏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育具有诸多层面的独特优势

  首先,是独特的政治优势。西藏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为西藏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育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其次,是突出的政策优势。国家给予西藏的巨大支持和全方位的优惠政策,全国兄弟省市的大力无私援助以及西藏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制定出台的60多个脱贫攻坚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和方案措施,为西藏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再次,是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优势。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是西藏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育的精神底色。在西藏革命建设的特殊实践中铸就的“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是西藏培育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还要看到,在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中,西藏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极大改善,社会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贫困群众破除陋习旧风,期盼脱贫致富的愿望日趋主动和强烈,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培育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推进西藏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育的建议

  (一)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

  “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艰苦卓绝的铸造历程深刻启示我们:要让群众有动力,干部先得有精神。西藏工作条件艰苦,脱贫攻坚任务异常繁重,党员干部必须把组织交付的使命扛在肩上,把贫困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冲锋在前,迎难而上,以“不脱真贫绝不收兵”的豪迈气概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奋斗感染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引领激发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二)遵循内生动力培育的基本规律

  一是要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脱贫攻坚离不开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培育同样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首先要尊重贫困群众的情感和人格,让他们乐于接受;其次办法和措施要符合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实际,让他们便于理解;再次要切中贫困群众的困惑和需要,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内生动力培育的热情。要多创造机会和平台,让贫困群众当主角,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用他们的语言、方式和办法宣讲脱贫政策、分享脱贫经历、在“同类触发”中凝聚起深厚的脱贫攻坚共识和动力。

  二是要有形象鲜明的精神载体。力量磅礴的时代精神都有形象鲜明的载体,比如雷锋之于“雷锋精神”、王进喜之于“大庆精神”、十八军指战员之于“老西藏精神”,西藏山南的克松村之于“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等等。培育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需要在综观全局,比较优长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塑造具有强大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典型形象。

  三是要做好“加减法”。做减法,就是要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让群众摒弃“靠着墙跟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消极观念;教育群众摆脱宗教神秘主义和封建迷信精神桎梏,告别各种陈规陋习,自觉追求文明、卫生、健康的现代生活。做加法,就是要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让贫困群众相信自己在党的领导下摆脱贫困的信心越来越足,热情越来越高,办法越来越多,成效越来越好。

  (三)以特色产业发展推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立足特殊区情和资源禀赋,西藏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育的根本之道是要转变思维方式,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特色产业大发展实现经济大增长,从而在消除 “深度贫困”的同时,也消灭与之相伴相生的“贫困意识”。近年来,西藏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发挥出巨大的脱贫效益,为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育积累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启示。(作者单位:拉萨市委党校)

  文章链接:http://www.zgxzqw.gov.cn/zlk/llts/201906/t20190617_87718.htm

  责编:次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