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春秋流转,冈底斯山脉的萨嘎始终与自然相守。从草场复苏到生灵归巢,从守护初心到绿意蔓延,用坚守与创新诠释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保护的殷切嘱托。
萨嘎县曾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加达藏布流域土壤侵蚀严重,雨季泥沙涌入河道威胁行洪安全;河岸植被稀疏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为扭转困局,当地坚持生态优先理念,累计投入亿元 "绿色资金",实施万亩退化草原封禁保护、沙化土地治理、"两江四河" 流域造林等系列工程,在高寒缺氧的严酷环境中开辟出生态修复新路。
针对加达藏布流域的治理,萨嘎县联合多部门制定科学方案,聚焦上游如角藏布卡库村段、如角乡驻地段及达吉岭乡段,打造系统性生态屏障。工程新建格宾石笼8160米,修复滨河缓冲带33万余平方米,同步配套引水渠、防护围栏及防洪设施,既提升了流域污水净化能力,又筑牢了防汛安全防线。
在植被恢复中,当地精选适生品种,混播早熟禾、黑麦草等草种19.6万平方米,种植沙棘等耐寒灌木1.9万余株。经监测,这些植物在低温环境下成活率达85%以上,形成了稳固的水土保持带,让 "高海拔" 长出了 "低海拔" 的生机。
"每天巡河、定期清理,看着河水一天天变清,再累也值得。" 萨嘎县生态护林员塔杰的话道出了当地生态守护者的共同心声。为巩固治理成效,萨嘎县构建起河湖常态化管护机制,将 "清四乱" 专项行动转化为长效工作。
自2021年机制运行以来,全县2万余人次的专职河湖管理员、生态护林(河)员投身巡河护河工作,累计开展128次河道专项清理行动,清除垃圾256吨,有效解决了河湖 "脏乱差" 问题。如今的加达藏布流域,河道畅通整洁,水体清澈度显著提升,溶解氧含量增加,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持续优化。
生态改善带来的变化触手可及:曾经荒芜的河岸如今植被茂密,斑头雁、赤麻鸭等多种鸟类回归栖息,生物多样性稳步恢复。"以前村里连棵树都没有,现在夏天满眼是绿,鸟儿也多了。" 塔杰笑着说,他负责的萨当村如今每周固定开展环境清洁,村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在萨嘎,植树造林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近年来,当地组织干部职工、驻军部队、农牧民群众、青少年学生等开展大规模义务植树,累计完成义务植树1600余亩,15.75万亩退化草原得到封禁保护,35.25万亩草原实现生态修复。
"2016年刚到萨嘎时,县城只有五六十棵树,大多是部队和群众在院内自发种植的。" 萨嘎县自然资源局和林草局局长黄萌感慨道,如今在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国土绿化已遍地开花,树苗成活率稳定在90%左右。
为应对高寒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制约,当地护林员摸索出一套科学管护方法。"除草要在初期,浇灌要及时,入冬前还要用防寒被和冬灌防冻。" 护林员益西吉嘎介绍着政府大院绿化区的管护经验,这些精细措施保障了苗木安全越冬。
展望未来,萨嘎县计划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适生树种研究,完善水利灌溉设施,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模式。如角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次多表示:"我们将继续通过草灌结合等方式推进生态修复,让绿色成为萨嘎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从 "沙进人退" 到 "绿进沙退",萨嘎县用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变化,在雪域高原上书写着生态保护的动人篇章。这座 "甲谐之乡、西部驿站" 正以更坚定的步伐,迈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让绿色在高原扎得更深、铺得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