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日喀则金龙菜市场,商户尼玛熟练地将刚到的新鲜牛肉挂上挂钩,顺手点开摊位上方的电子食材溯源公示屏,“今日牛肉:检疫合格,单价46元/斤”的字样随即亮起。不远处,几位市民围在屏幕前认真查看,选购时不再犹豫,称重后直接扫码付款——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菜市场里再寻常不过的画面。
"五年前可不是这样。"尼玛笑着回忆,那时他常因顾客怀疑肉品新鲜度红着脸辩解,市场里"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今,电子屏上滚动的溯源信息、市场每日的抽检记录,成了他做生意的"定心丸"。"现在只要踏踏实实进货、明码标价,顾客自然信得过。”
在金龙市场的244个摊位上,这样的电子食材公示屏已实现全覆盖。市场运营部文秘格桑德吉翻开厚厚的台账,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日食品检测结果:"从蔬菜农残到肉类检疫,每天的检测数据都会同步显示在公示屏上,管理部门不定期抽查,我们和商户都更有底气了。"
"老板,您这秤准不准?"曾是菜市场里最常听见的疑问,如今却鲜有耳闻。这背后,是日喀则市市场监管部门打出的一套"诚信监管组合拳"。
"今年我们已为商户免费检定电子计价秤、地磅等计量器具3348台,减免费用180万元。"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标科副科长阿旺索朗拿出检定记录。“我们开展‘手机变砝码'宣传活动,教市民用手机重量快速核验秤具准确性,现在连大爷大妈都知道怎么防缺斤少两了。"
从集中整治计量违法行为,查处4起违法案件、整改100多个民生计量问题,到日常监督与免费服务相结合,监管部门用"硬措施"守护"软环境"。
如今在日喀则,诚信经营已悄然融入在城市的肌理之中,菜市场里,"诚信计量示范岗"的红色标牌在摊位前格外醒目;餐馆后厨,"明厨亮灶"的监控画面实时投屏,让食材加工全程可视;街头小店,"七天无理由退换"的承诺贴在显眼处,字里行间皆是对顾客的赤诚。
在我市文明城市创建的五年过程中,诚信经营从最初的政策引导,逐渐变成商户的自觉行动,更融入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曾经需要反复叮嘱的"明码标价",如今成了街头巷尾的标配;过去让消费者犯嘀咕的"计量准确",现在靠一把经过检定的秤、一个简单的手机核验法就能让人踏实。这五年来,诚信经营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菜市场里少了争执的笑脸。它像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把经营者的责任、监管者的担当和消费者的信任紧紧连在一起,让整座城市的商业生态更清朗,也让文明的种子在每一次真诚的交易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