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点工作

朗巴村:一座庄园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25-03-30 作者: 来源:云端珠峰

六十六年前,西藏民主改革犹如一声惊雷,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雪域高原,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解放、获得自由,那些曾将农奴们牢牢控制的“谿卡”(庄园),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扮演着不同角色,成为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见证。

今年83岁的洛桑拉姆,家住康马县少岗乡朗巴村。民主改革前,她们一家五口都是朗通庄园的农奴。谈及当年的经历,老人家像是打开了话匣子,那些受过的苦遭过的罪,经历过的苦难岁月,一桩桩、一件件都难以忘怀。
洛桑拉姆说,从她记事起,全家人就在为领主干活,包括种地、放牧、割草、修建、搬运、编织、酿造,还有背水、做饭、打扫卫生和服侍老爷太太、公子小姐。
“那时我还很小,干不动重活就负责打扫和织袜子。打扫要跪在地板上,一寸一寸地擦拭灰尘,打扫完还要涂上油脂,以保持地板的光亮。”洛桑拉姆说,整个庄园有上百个房间数千平方米,因此工作强度非常大,她的手常常被磨破。即便如此,也不能有所懈怠,就为了每天那少得可怜的三勺糌粑。
白天干完活,晚上也不能歇着,洛桑拉姆还要在油灯下为领主织袜子,因为灯光昏暗,不注意就把带伤的手戳到,织错的地方还得拆了重来。有时候实在太困,打瞌睡碰到油灯,头发被烧掉一大片,反而换来领主的训斥和责骂。
“这种没有自由、暗无天日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永远也没有尽头。有时候真想从庄园的顶楼跳下去,又怕摔断手脚却死不成,给父母兄弟招来横祸。”洛桑拉姆说,有一段时间听说要解放,就天天盼着共产党、盼着解放军。
同村81岁的普片多,跟洛桑拉姆一样,都经历过旧西藏的苦。她说,她的母亲本是杜琼宗(今白朗县杜琼乡)的农奴,因忍受不了领主的虐待逃到江孜卡麦,又一路辗转来到朗通庄园,因为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靠替人放牧和做佣艰难度日。
民主改革后,农奴们解除了依附关系,分到了土地和牛羊,有了人身自由和生产资料,不仅可以靠劳动改变生活,还可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曾经的无数个洛桑拉姆和普片多,在那一刻彻底摆脱了祖辈们身上的牢笼和枷锁。
现在,除了到拉萨、山南和日喀则走亲访友,洛桑拉姆最大的爱好就是看新闻。她说:“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吃穿不愁、自在安逸,没事还可以到日间照料中心去转转,换作旧社会哪有这么好的事哟!”
“我们错生在旧西藏,却能在新社会新时代里安度晚年,这都是共产党的恩情,这么好的生活一天也不会嫌多,我要争取多活几年。我也会给孩子们讲过去的事,教育他们要学会珍惜、懂得感恩。”普片多充满感激地说。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当年剥削和压迫农奴的封建堡垒,如今已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开发成国家4A级景点,成为了历史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
“朗通庄园是目前全区保存最为完整的贵族庄园,并承载着朗巴谐钦(庆典歌舞)、念梭(婚庆习俗)和协玛(氆氇编织)等传统文化。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大力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全村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红火。”
作为农奴的后代,今年62岁的拉巴顿珠,2002年起成为朗通庄园的管理员,2014年又被聘为庄园的讲解员。他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将继续发挥好讲解员作用,引导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据了解,朗巴村2016年被列为自治区非遗协玛编织技艺传习基地,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1年被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同时,该村拥有全区唯一的“噶姆果日”青稞原种资源,特色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5万余元,人均纯收入2.26万元。
“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我们不仅实现了‘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全覆盖,还围绕高原和美乡村建设实施了文化广场、村容村貌、乡村民宿等项目。”朗巴村党支部书记普布多吉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依托朗通庄园这张名片,在文化旅游、传统编织和‘噶姆果日’青稞深加工上做大文章,不断提升朗巴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势不可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西藏经济社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昔日的庄园变成旅游景点,翻身的农奴用双手创造着美好未来。迎着初升的太阳,雪域高原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