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定日县,依旧雪山环绕。在这里,机械轰鸣,温室大棚里新芽破土而出……自年初遭遇6.8级地震后,定日县积极行动,通过“以工代赈筑暖巢”“春耕大棚育新芽”“农机托管‘解放’双手”“技能培训赋新能”等一系列有力举措,让受灾群众在重建中捧起“新饭碗”,田野间升腾起致富新希望。
在曲洛乡班久岗村牲畜棚圈临时安置点,村民边巴旺堆正在给棚圈顶铁皮进行封胶。地震使全县26个行政村的牲畜棚圈受损,为解决这一问题,定日县投入291万元,组织2350名群众参与牲畜棚圈重建工作。
县农业农村局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珠桑介绍,以工代赈不仅保障了牲畜的集中管护,降低了疫病风险,还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
“地震后政府实施以工代赈,像这个牛(羊)圈建设项目,人员劳力一天150元、装载机500元、拖拉机300元,我们不仅挣了钱,牲畜也有了温暖的住所。”边巴旺堆说。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耕备播在即,在曲洛乡措昂村种子发放点,村民次仁罗布正与村民们卸青稞良种“藏青2000”。次仁罗布家有20余亩耕地,虽然地震对种地造成了影响,但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保障,让他倍感踏实:“种地的种子一分钱没掏就送到了家门口,今年种地全由政府帮忙,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为做好今年灾区春耕备播工作,定日县农业农村局紧急调配青稞、土豆等种子。另外,定日县政府还投入460万元采购1900吨有机肥和有机叶面肥2000箱,免费发放给受灾群众。
在长所乡旦嘎村,受损的温室大棚已修复一新。大棚内,村民们正对新出芽的白菜苗进行移栽。“地震使温室大棚受到了损坏,但是政府给我们提供了51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翻新土壤、更换水管、墙壁翻修,还在蔬菜种子方面提供了很大帮助。我们的第一批蔬菜不久前已完成收获,不仅自己食用了,也有部分供应到了市场上。”村民顿珠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政府部门不仅提供了肥料,还在种植技术上给予了有力指导,我们有信心取得更好的收成。”
在长所乡嘎布村青稞千亩千斤示范点,几台中型农机正在对农田进行深耕作业。经过了解得知,今年,定日县投入445万元实施3.3万亩农机托管项目(对重灾乡全额补贴),由8家合作社包片作业,目前机耕率达82%,解放近万名劳动力。
村民达瓦次仁感慨道:“虽然发生了地震,但是农事方面不需要任何担心,现在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像耕地秋收都由机械来完成。像我这样出去务工,比去年多了一个月,能多挣个5000元左右,粮食还会实现增收。没什么可担心的。”
“耕地种田全部托管后,村里劳动力得到了解放,不仅可以出去务工,而且每亩地能节省300元左右的支出。”嘎布村党支部书记扎西算起了一笔账。
“我们坚持‘重建与增收同步走’,以工代赈解决燃眉之急,农机托管释放长远动能,以技术护航让传统农业‘老树发新芽’。”县农业农村局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珠桑表示,下一步,将推动第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环境改善,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由县人社局举办的措果乡厨师培训班现场,来自措果乡雪珠村的受灾群众晋米多吉系着围裙,认真地教学员颠勺翻炒。如今他已成为培训老师,日薪450元。他说:“我要珍惜这个机会,把一技之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
“希望受灾群众能够学有所长,早日摆脱困境,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日喀则市启航培训技能学校负责人贡嘎介绍,此次开设的厨师培训课程为期45天,结业后学员就业率将大幅提升。
在措果乡的挖掘机实训场,来自吉定村的多吉占堆正在学习精准挖土。他感激地说:“感谢县人社局提供学习操作挖掘机的机会,我一定会学好这门技术。以后在灾后重建中也能用得上,我相信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定日县人社局副局长达瓦欧珠介绍,地震发生后,全县开展了27期培训班,惠及838名受灾群众。培训内容涵盖装载机、挖掘机操作员及厨师类等多个技能领域。下一步,定日县将继续加大对受灾群众的帮扶力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深入推进组织化劳务输出,为受灾群众提供更多优质就业岗位,助力他们稳定增收。
从牲畜棚圈的重建,到温室大棚的蔬菜种植;从农机在田野的作业,到技能培训课堂的专注学习,定日县的灾后增收举措让群众“手中有技、脚下有路”。当挖掘机的履带碾过废墟,当结业证书成为新的起点,这场重建早已超越物理家园的重塑——它正将“受灾者”淬炼成“振兴者”,让震后的裂痕里,涌出超越海拔的希望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