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点工作

春耕:绘就高原农业新图景 奏响粮食丰收畅想曲

发布时间:2025-03-17 作者: 来源:桑珠孜区发布
三月,当春风轻拂过雅鲁藏布江两岸,大地回春,农事渐起,万象“耕”新,这片古老的土地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春耕时节。
千百年来,日喀则农耕区的藏族同胞们4月底至5月播种青稞,8月底到9月初青稞成熟,期间青稞生长,百姓躬耕。为了这年复一年的盛景,在每年3月中旬以藏历计算好的一天,藏族同胞们会身着节日盛装,手捧“切玛”,唱起悠扬的农耕歌,互敬青稞酒,祈愿风调雨顺。

今年西藏的的春耕开犁仪式定在3月16日,当天,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春耕仪式在万亩田野间拉开帷幕。随着大小型耕种播种机驶入田间,标志着桑珠孜区以“机械化+高标准农田”双轮驱动,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在高原上交融共生,雪域高原上奏响粮食丰收的序曲。



春耕开犁仪式是西藏农区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农事活动,以此开启新年好“丰”景。春耕开犁仪式前,除了打扮自己,耕牛和“铁牛”(拖拉机等农用机械)也要装扮一新。在春耕节的前几天里,家家户户都要酿造青稞酒,给牲畜们准备好各种装饰品,把自家的耕牛打扮得漂漂亮亮:牛额戴上牛眼大的绒球,牛角用清油擦得亮亮的,角尖扎上花朵状的绒穗,牛耳戴上绒穗做成的“耳坠”,牛轭插上红色为主打色的装饰彩棒,彩棒上有随风飘动的彩旗,牛尾还拴着五颜六色的小球形状的羊毛……红缨穗、五彩哈达、铃铛等都会装置在耕牛和“铁牛”上,而最少不了的是那一面面五星红旗,代表着藏族同胞心向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今天,天公作美,放眼望去,雅江两岸的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像棉絮般轻盈地飘浮着,阳光倾洒下来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桑珠孜区联乡查吾庆村平整的农田里处处散发着春的生机,村里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男人们牵着装饰好的耕牛,或扛着铁犁,或开着拖拉机,从村子的各个角落来到村南头一块肥沃的土地上,家庭主妇们把春耕欢庆时用的青稞酒、卡赛、切玛等放到供桌上摆着,忙碌的身影在田间穿梭,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仪式正式开始之前,人和耕牛都要美餐一顿。人要吃最好的糌粑,喝第一道青稞酒。同样,给耕牛也要喂糌粑和青稞酒及其它精饲料,使牛带着醉意,情绪亢奋。犁手、拖拉机手、播散种子的妇女都是经过挑选的,他们接受着大家的祝福,准备开犁。

作为“重头戏”的春耕仪式采取8对传统“二牛抬杠”和30余台现代农机混合编组进行。11点整,伴随着长者高昂的祈福声,广阔的田野中突然响起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村民将青稞酒和糌粑撒进点燃的煨桑堆里,桑烟飘散在田间,洁白的哈达在耕牛角上飘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田间地头随风飘扬,农夫们将披红挂彩的健壮犏牛赶入田中犁开第一块地,春耕仪式正式开始。这首先出场的便是“二牛抬杠”犁耕法,其余的耕牛一对跟着一对地翻耕,每对耕牛后面都跟随着一位盛装的妇女,她们背着青稞种子,右手有节奏地挥摆,把种子撒入希望的田野。此时的田地里,是人与牛同乐的世界。

据《西藏王统记》记载:上丁二王时(约公元前2世纪),古代藏族人民已“制犁与轭,合二牛轭,垦平原以为田”。作为藏族同胞因地制宜采取的犁耕方式,“二牛抬杠”犁耕法在西藏已有2000多年历史,几乎已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越来越多农机进入高原,高原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率越来越高,传统的“二牛抬杠”农耕方式也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演化为开耕仪式现场的一种祈福形式,今后也许只能从春耕仪式中看得到。

仪式性的“二牛抬杠”翻土犁地后,“铁牛”上场。田地里瞬时传来农机的轰鸣声,数十辆现代农机编组“突突”地响着,有序地在田地里来回耕作,闪亮的铁犁划开肥沃的泥土,翻起层层土浪,农家的女主人们则跟在农机后面熟练地播撒着青稞种子,祈求着新的一年的丰收,那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承载着藏族同胞们对未来丰收的美好期许。田野里,耕畜的嘶鸣声、农民的吆喝声和村民们简单而庄重的祈福声,伴随着五星红旗飘扬回荡在雅江畔。

当春耕开犁仪式的最后一粒青稞种子埋入3800米的高原土地中,轰鸣的农机声与古老的祈愿歌声交织回荡……




据介绍,作为西藏粮仓的核心区,桑珠孜区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49万亩。通过整合零散地块、配套智能灌溉系统,桑珠孜区今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000亩、改造提升1.2万亩的年度目标稳步推进。在桑珠孜区联乡,乡党委、政府以“早”字当头,“干”字为要,按照“精细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发动全乡30余党员干部、300余名群众党员、70余名双联户长、千余名农牧民群众,推动“联嘎姆”青稞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和春耕工作开展,在先后投入“三农”领域奖励资金38万余元购置农机具46台、投入25万元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提前筹备农药、种子、肥料和农机等农资储备底数和农资需求,从源头上为粮种安全筑牢坚实保障,让农户能安心播种,期盼丰收。村民卓玛感慨:“‘小铁牛’日耕5亩地,省下劳力还能发展副业。”数据显示,桑珠孜区目前农机总动力突破15万千瓦,全区年节支超百万元。
在曲美乡拉贵村,随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曾经零散的耕地如今集中连片,土地潜能被深度激发,农作物产量节节攀升,连片农田实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土地利用率提升30%,截至目前,青稞亩产量从400斤跃升至650斤,小麦亩产量由300斤提高到500斤,油菜亩产量从80斤增长至180斤。值得一提的是,饲草产业从无到有,实现了每亩约850斤的产量突破。这些数据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桑珠孜区农业发展成果的有力见证。  








在推进机械化的同时,桑珠孜区农业发展坚守生态底色,2025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完成2万吨高温堆肥,通过推广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面源污染。全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13.7万亩,兑现耕地地力补贴1107.7万元,农作物良种推广率达95%以上。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桑珠孜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如今,农业机械作业率超过86%以上,这一变革不仅大幅提高了农业产量,为农牧民开辟了增收渠道,还解放了大量劳动力,极大地推动了转移就业,众多劳动力得以投身二、三产业,实现了多元化增收致富。今年,桑珠孜区粮食产量预计突破8.15万吨,其中青稞达7.15万吨,蔬菜产量8.67万吨。“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桑珠孜区将持续打好‘农田建设+农机适配+科技服务’组合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农业强区注入新动能。”  



春耕的第一声号角已经吹响,一年的崭新气象已经开启,这片承载着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田野,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让我们一起翘首以盼,共待今秋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