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雅砻沿岸、高原腹地深处的村庄,专家、技术人员出入的身影格外频繁。为追赶春光、不误农时,我区提前部署农牧科技下乡技术包保服务工作。
连月来,自治区农科院选派近20名科技人员专门负责农科院包保服务,赴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昌都等地开展了青稞“藏青3000”、油菜“大地95”、小麦“高原437”等农作物新品种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服务和培训,针对牦牛养殖、藏鸡饲养、绵羊短期育肥、动物疫病防控等,进行了深入调研与技术指导。
“春天指导好,后期田间管理、牲畜养殖就变容易了。”区农科院春耕春播包保服务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西藏冬小麦种植区域已陆续进入拔节、孕穗、灌浆等关键时期,各技术示范点接羔育幼、动物疾病防治工作有序进行。截至目前,区农科院就春耕春播工作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与指导3000余人次,发放动物防疫药品20余箱,赠送饲羊专用精料10余吨。
近年来,邀请农牧业专家为农牧民解惑传经,在我区已经是一项常规动作。做好种植养殖技术服务已成为每年全区部署春耕备耕工作的一项议题。
得益于全区农牧系统长期的技术指导,一批农牧产业强村成为“明星村”,在高原特色产业中闪闪发亮。
区农科院科技人员长期蹲点帮扶的那曲市聂荣县色庆乡,在技术指导下,当地牦牛及其制品成了支柱产业,昔日的“穷山窝”变成了今日的“金旮旯”。
设在白朗县嘎东镇白雪村的自治区农业所白朗试验站,成了周边群众种植青稞和小麦“取经问道”的好去处。有疑问找专家,成了周围种粮大户的首选。“平时有小问题,通过微信就解决了;有大问题,技术人员会立马到地里来现场指导。”村民达娃说。
山南市扎囊县扎其乡藏仲村,在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拉萨综合试验站科技人员的指导下,蜂蜜产业已经成了该村的致富法宝。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区农科院将根据各地市的资源禀赋与生产情况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持续推进包保服务,在关键农时,选派科技人员下沉生产第一线,为全力保障我区农牧业生产提质增效贡献科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