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畜牧业安全、草原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主题,着眼于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农牧业服务脱贫攻坚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落实年初规划目标任务为重点,狠抓措施落实,全市农牧业生产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2016年,全市粮油产量42.74万吨,其中粮食产量39.6万吨,油菜3.14万吨;蔬菜产量34.04万吨。牲畜出栏160万头(只),肉、奶、蛋产量分别为4.4万吨、8.6万吨、0.44万吨。
2016年以来,全市农牧工作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落实、全年有督导,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良种青稞高产示范田建设、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等措施,使全市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粮食、经济、饲草等作物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牧业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市农牧局局长丁峰说:“2016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年初工作部署要求,以农牧业发展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强化农牧科技服务为支撑,以项目投资拉动为着力点,紧紧围绕‘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围绕‘4·25’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抓好各项工作措施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加速,在实现产业促脱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全市共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134.0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8.14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2.86万亩、饲草饲料作物面积13.04万亩。粮、经、饲三元种植比例为66∶25∶10。建设良种繁育基地95377亩。
市农牧局种管科副科长热旦说:“2016年我市紧紧围绕自治区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的目标任务,加大良种的推广力度,其中青稞良种‘喜马拉22号’40万亩、‘藏青2000’27万亩。同时,通过良种良法的配套,农机农艺的结合,共落实了测土配方70万亩和高产创建示范田60万亩;共建成了13个‘千亩千斤’和69个‘百亩千斤’高产栽培示范点,为粮食增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2016年,随着我市一大批农牧业基本建设项目的落地生根,农牧业基础得到不断加强,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根据市政府要求,我市农牧业基本建设项目需完成新续建项目投资7.47亿元,包括现代农业青稞生产基地、人工饲草地、退牧还草等12类93个农牧业基本建设项目。其中,续建的现代农业青稞生产基地、退牧还草、人工饲草地、饲草加工点等9类65个项目年内全部建设完工。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年底前,可落实国家投资9.32亿元(其中续建5.99亿元,新落实2016年项目投资3.33亿元),可到位国家资金7.99亿元,到位率86%;可完成国家投资6.81亿元,完成率70%,可完成年初目标计划的91%。
一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青稞、岗巴羊、马铃薯、无公害蔬菜、奶产品、藏鸡、草业等产业,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农业产业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在农牧业产业发展上,我市主要以引导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农牧户”“公司+基地+农牧户”的经营模式,收到很好的经营效果。仅南木林县艾玛乡人工饲草合作联社,人均就增收1700元以上。
市农牧局产业科科长格桑次仁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681家,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从最初的1家,发展到如今拥有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的规模,资产总额达13.2亿元,年产值4.9亿元,带动就业1562人。
热旦说:“为加大科技对农牧业的支撑力度,我们开展了种殖业技术、农机操作等一系列培训。同时,在春耕春播及田间管理的重要农时,下派市县乡村四级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群众进行蹲点指导服务。”
2016年,我市农牧业生产以科技引领示范带动为手段,采取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带头人带头等系列科技服务措施,以基层科技服务为纽带,集中组织农牧民、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分阶段重点开展栽培、农机操作、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了科技服务农牧业生产的能力。(责编:次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