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一场跨越地域、融合多民族非遗元素的“雪域·畅响”西藏氆氇秋冬新品秀在西藏拉萨精彩上演,开启古老技艺与现代潮流的深情对话。
这是上海援藏推动下,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在雪域高原举办氆氇时装秀的第三年,也标志着上海产业援藏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又一次生动展示。
从2023年回响系列的全球首秀,到2024年交响系列的文旅融合,今年的氆氇时装秀以“雪域·畅响”为名,背后的寓意可谓深远。据介绍,此次展示的40套氆氇服饰,是我国边疆多地非遗文化创新融合的结晶,融入了云南墨江哈尼族刺绣、马树红毡,青海牦牛绒、蒙古族手工毡等多民族的传统手工艺。
去年10月,在上海对口帮扶机制的推动下,企业创始人郭秀玲与劳模工匠团队多次奔赴云南墨江等地,开展产业帮扶调研。经过反复走访与沟通,普洱哈尼族刺绣、昭通马树红毡等技艺,被成功引入氆氇的创新体系,实现了跨地域非遗的深度融合。
“这些手工艺非常精美,绣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产品长期处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大多自产自用,生产效率低、产品实用性不足,难以融入现代生活。”技艺传承面临的断层风险,让郭秀玲萌生了与西藏氆氇融合的想法。
然而,技艺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拼接组合。由于面料、工艺、工具都存在差异,从编织理念上看,需要跨维度的升级与创新。近一年的时间里,针对氆氇面料的特性,研发人员打破原有编织技术的固性思维,研究新技法,最终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编织规则。而为了提升红毡的制作效率,沙涓还专门研发相关设备,目前已实现从手工到部分机械化生产的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一条融合氆氇与云南织锦工艺的毯子,已在美国高端百货商店Neiman Marcus上架售卖,售价高达2.68万美金,彰显了氆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赋能中国制造出海的独特性。
“我们的非遗融合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省一市,沙涓希望把整个产业联动起来,形成一个氆氇文化的生态圈。”郭秀玲在现场表示。除了云南地区,国家级非遗新疆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也已进入氆氇的融合版图。今年4月,企业团队远赴新疆莎车县,寻访当地手工艺人,探索非遗服饰“氆氇+”的新可能。
2022年,上海援藏干部引入郭秀玲团队开启助力氆氇手工艺振兴发展的征程,解决样式品种单一、技艺传承断档、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三年来,市场版图不断扩大的背后,是沙涓对这份事业的执着热爱与开放思维。在上海援藏团队的协作支持下,氆氇全产业链犹如一颗茁壮成长的树苗,已结出累累硕果。
上游方面,为解决优质原材料而成立的养殖合作社,通过指导牧民科学养殖,山羊的存活率和优质率大大提升,存活率从原来的60%,已连续两年达100%。而产出来的羊绒,沙涓负责收购,并形成了产业叠加效应,每年产值以30%的速度递增。去年年底,合作社进行首次分红,金额达36万元,“收入提高了,生活一天天变好。”深切感受到发展红利的牧民,满心皆是藏不住的欢喜。
通过手工工坊,“阿佳”们的生活也被点亮了。格桑手工工坊已扩容至第二家,就业范围辐射至周边村落,年产值1200万元,人均增收70%。更令人动容的是,工坊敞开温暖的怀抱,继原先一名残疾女孩外,又热情接纳了多名残疾人,在这里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于去年建成的西藏氆氇研发中心,如今正成为各行各业参观学习的热门地。前段时间,中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人员在此参观后,对其专业化、细致化的工作予以点赞。在这里,上万只山羊的绒毛长度、细度、白度等数据被监控、检测、和记录,由此形成的基础数据库,为沙涓正在着手制定的全国首个氆氇服饰企业标准提供了坚实且全面的数据支撑。该标准预计今年年底出炉,届时可引领氆氇产业朝着规范化、现代化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