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日喀则大地尚且春寒料峭,白朗县巴扎乡冲堆村的蔬菜大棚里却炎热如夏,几十名农业技术骨干、种植大户及科技专干围着番茄博士吕宏君,专心聆听设施蔬菜新品种种植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6日,日喀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鲁藏高原种子研究院在白朗县巴扎乡举办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对推广种植的新品种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来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驻院专家团队采取“理论授课+田间指导”双轨教学模式,细致讲解设施番茄、瓜类轻简化栽培、病虫害防控、种子种苗选育、科学施肥灌溉等技术环节,并深入蔬菜大棚面对面、手把手对设施蔬菜新品种的育苗、定植、栽培、整枝等环节进行技术指导,解答大家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鲁藏高原种子研究院成立于2024年10月12日,是我区首个种子研究院,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适宜高原环境的新品种引进筛选与培育,开展高原新品种制种关键技术、新品种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高原果蔬新品种生态高效良繁与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大力实施专技人才和农民技术培训。
“鲁藏高原种子研究院成立以来,通过半年的调研发现,群众在设施蔬菜品种挑选、种植管理及产量提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产业发展现状,我们提出‘三产三化’目标任务,以推动高原蔬菜种业实现新突破。”鲁藏高原种子研究院业务院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张立峰介绍。
张立峰所提到的“三产三化”,是鲁藏高原种子研究院正在实施的高原蔬菜种业“三化”攻坚行动和高原蔬菜“三产”提升行动,即以实现“产量提高、产值提升、产业提效”为目标,实现“品种本地化、种业本土化、生产高效化”。该研究院将开展高原特色新品种培育,筛选出适合西藏高原生态的优质蔬菜品种8—10个,逐步实现品种本地化;制定一系列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打造并示范推广简易化、低成本的设施蔬菜栽培高产高效新模式,推动生产高效化;支撑建设白朗蔬菜种苗基地、南木林马铃薯脱毒扩繁基地,逐步实现种业本土化。
“前期我们已经把筛选出的适合高原种植的设施蔬菜种苗无偿提供给农户种植,这次培训主要是针对种植管理过程中村民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张立峰说。
冲堆村蔬菜大棚种植户边巴顿珠特地把专家请到自家大棚里,请教困扰他已久的病虫害问题。边巴顿珠是白朗县较早的一批蔬菜种植户,家里最早的大棚建造于2001年,经过20多年的种植,他已经是蔬菜种植的一把好手,并于2006年成为村里的科技特派员。“现在从种到管到收都没什么问题了,但是对一些病虫害问题我自己还是解决不了,这次有专家过来指导真是太好了。”边巴顿珠家有五座大棚,靠种植蔬菜每年收入3万多元。

从不肯种到抢着种,从“老三样”到多样化,从贫困村到富裕村,巴扎乡的蔬菜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1998年起,在山东援藏工作队的长期关心和支持下,巴扎乡不断探寻蔬菜产业兴农发展道路,2011年彭仓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致富门路,成为白朗县第一个“万元村”。目前,全乡共有664座可利用温室大棚,拥有12个温室主产基地、5家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13名蔬菜科技特派员、26名蔬菜技术指导员、722名从事蔬菜种植能手,基本上可以说家家户户有蔬菜种植能手、村村有蔬菜技术指导员。“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区最大的绿色蔬菜基地。”巴扎乡党委书记滕斌说,“目前,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巴扎乡的支柱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将助力我们乡的设施蔬菜产业打开新局面。”

日喀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花霞给记者展示了鲁藏高原种子研究院2025年示范推广任务计划,20多项工作从今年1月一直延续到年底,“我们将在白朗县、南木林县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点)2处、示范大棚8至10座,大力开展新品种推广和技术服务。此外,还将根据不同生产时期的技术需求,每年开展现场观摩会和技术培训会3至5场次,培训农技人员150人次、农户1000人次,辐射带动生产15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