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援藏专栏>援藏动态

扎根珠峰之乡 “鲁”力谱写新篇 风雨三十载 浓浓援藏情

发布时间:2024-08-31 作者: 来源: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
今年是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
也是山东对口支援日喀则市30周年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作出“对口援藏 分片负责 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从此,黄河牵雅江,海滨映高原,齐鲁大地涌起对口援藏的滚滚热潮,与西藏日喀则市及其下辖的桑珠孜、白朗、昂仁、聂拉木、南木林五县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30年来,山东省累计投入援藏财政资金61.8亿元、实施各类项目1608个,分10批选派657名干部人才进藏开展工作,打造了白朗蔬菜、齐鲁教育、鲁藏百村幸福家园、雅江北岸生态林等一批典型,推动了日喀则市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实现了民生改善和人民幸福,在雪域高原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持续实施民生援藏“惠民工程”
做到兜底线强服务增福祉

近年来,山东援藏工作组致力于推动鲁藏百村幸福家园建设,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净化工程,建立基层公共综合服务平台,累计整治村居170多个,惠及群众9300余户,被称为“建在百姓心坎上的工程”。
“齐鲁幼儿园、齐鲁小学、齐鲁中学……”
2023年10月9日,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迎来了又一批新生。那年17岁的旦增赤列,在哥哥旦增的陪同下,乘车两小时来到学校报到。
“学校环境优美,很期待接下来的生活。”被记者拦下后,旦增赤列显得有些腼腆,但还是表达了对新学校的喜欢。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山东援藏项目深耕“齐鲁教育”品牌,构建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链条教育体系,齐鲁幼儿园、齐鲁小学、齐鲁中学等校相继崛起,并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实施“组团式”帮扶,推动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深度融合。
桑珠孜区率先在西藏实现村居标准化幼儿园全覆盖,特别是山东援藏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民生项目——齐鲁高级中学于2022年秋季学期正式启用、于2023年7月被破格认定为自治区示范高中,提高日喀则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3个百分点。
在医疗领域,山东同样书写着援藏的温暖篇章。2023年8月,首批10名日喀则脑病患儿在家长的陪伴下,抵达山东接受治疗。医院为他们开辟了绿色就医通道,全程专人负责,并特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专家团队对患儿进行全方位评估与治疗。经过诺莱医学神经疾病首席专家教授及其团队的精心手术,所有患儿均获得了成功救治。
“手术做得很成功。”一名患儿家长高兴地说。“从食宿安排到检查治疗,都十分关照我们,我们十分感谢这个项目,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着其他孩子手术后走路更稳了,我也有信心了,盼着自己孩子早点好起来。”另一名患儿家属激动地说。
此外,山东援藏组织的“齐鲁医疗高原行”,推动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5家受援县级医疗机构全部达到二级乙等,选派350名医疗人才对医疗机构实施长期帮扶,累计改进医疗流程480余个,打造“院包科”重点科室20余个。
“鲁藏一家亲,共圆健康梦。”在山东援藏的努力下,不仅使先心病、白内障、小儿斜视等疾病在受援地区实现了阶段性清零,小儿斜视的救治更是填补了西藏的医疗空白,让无数家庭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持续实施产业援藏“富民工程”
做到建载体促就业创品牌

“中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已经成为西藏群众口口相传的一句话。
“家里有5个温室大棚,平均一年一个棚大概有2万元的收入。”日喀则市白朗县彭仓村村民穷达说。
时光回到30年前,彼时彭仓村还是一个世代沿袭高原传统生活的普通小村庄,餐桌上蔬菜种类少,增收渠道窄,彭仓村老村长边巴顿珠回忆起那段岁月感慨不已。
自1995年来,山东省济南市历届援藏工作队充分发挥干部人才、农业技术、项目资金等方面优势,和白朗干部群众心手相牵,共同敢为人先、砥砺奋进,谱写了30年白朗蔬菜产业发展新篇章。
彭仓村从1998年示范种植6座土坯温室大棚,发展到2000年的76座,如今放眼望去,174座六代温室大棚让彭仓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富裕村。
当然,彭仓村只是白朗蔬菜的一个缩影。连续30年,山东援藏发展白朗蔬菜产业,坚持规划引领、多元投入、科技支撑、品牌打造,成功建成西藏自治区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质量最好的高原有机蔬菜基地。目前建有大棚2213个,种植面积1.7万余亩,产值达3.1亿元,仅白朗县就有1.8万余人转为种植蔬菜,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西藏蔬菜看白朗”叫响全区。
除了塑强“白朗蔬菜”以外,山东援藏还壮大“园区经济”,推动日喀则农业园区于2012年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多年来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实施“园区产业发展补链工程”,建设精品果蔬加工区和恒温库等冷链仓储设施,开展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园区企业逐步增加种植品种、提高产品品质,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现种植近80个果蔬品种,成为日喀则第一个集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展示展销、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大型田园综合体。
实际上,白朗果蔬只是山东援藏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展现,产业发展背后还有更多援藏干部的艰辛付出。山东援藏队伍一茬接一茬,接过接力棒,把日喀则当做第二故乡,为日喀则百姓谋福利,续写山东援藏新篇章。
心意实、亮点多。山东与聂拉木县,相隔几千公里,却因为援藏工作紧紧联结在了一起。
藏药是聂拉木的特色产业,但受技术等因素制约,缺乏对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如何让聂拉木藏药产业走得更远?
烟台第十批援藏工作组领队王磊介绍,结合近年来,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烟台援藏工作组多角度入手扶持藏药产业发展。在种植方面,在琐作乡等北部乡镇和樟木镇建设高标准藏药材种植基地,引导成立的两个合作社,成为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持续稳定增收的市级示范社;在加工方面,引进多家企业、科研机构进藏开展“产学研”试点,搭建起藏药辐照灭菌等3个研发平台,完成了高原藏药辐照灭菌工程技术中心项目的签约和启动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援藏成功推进“一县一品”,在桑珠孜区集中打造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青稞产业集群,建设3个千亩千斤、11个百亩千斤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在昂仁县持续加大“桑桑酥油”加工和销售力度,年产量已近2万公斤;在聂拉木县着重发展藏药产业,推动藏药总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760多人就业,年增加农民收入800万元以上;在南木林县持续发展“艾玛土豆”,目前种植面积4.8万亩、实现产值1.9亿元。

持续实施三交援藏“和民工程”
做到搭平台广覆盖促认同

今年7月7日至12日,由20名日喀则市村(居)巾帼志愿者组成的“鲁藏之约 姐妹情深”交流活动考察团一行先后赴山东济南、淄博、临沂进行考察交流。
来自岗巴县直克乡杰龙村石达普尺说:“此次到山东感触很深、收获也颇丰。作为一名巾帼志愿者,一名村(居)妇联主席,我会把在山东学到的看到的先进做法和理念,结合我们的实际,发挥‘掌舵人’作用,引领带动我村妇女群众,扎实开展固边强边阿佳志愿服务队工作,切实推动妇女儿童事业更上一层楼。”
边巴片多,一位从歌坛回归乡土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是“三交”项目成功实践的生动写照。11年前,她放弃繁华都市,回到江孜县年堆乡,重拾手工氆氇技艺,创办合作社。然而,传统经营模式一度让她的事业陷入瓶颈。
2021年,山东援藏“三交”项目的春风,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山东的所见所闻,特别是临沂电商直播的蓬勃生机,让她深刻意识到互联网的力量。于是,她勇敢地踏上了直播带货的新征程。经过不懈努力,2022年母亲节的一场直播,便创造了合作社年收入三分之一的佳绩。如今,她的合作社已拥有上百名员工,年营业额突破500万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30年来,山东援藏以“三交”为桥梁,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深受群众喜爱的项目与活动,如“鲁藏一家亲”“青少年手拉手”等,搭建起鲁藏两地人民心连心的纽带。通过组织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活动,累计促进超过30万人次的两地人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教育领域,山东20所学校与日喀则市20所中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实施“校园手拉手”计划,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经贸合作上,山东企业积极参与藏博会、珠峰文旅节等活动,实际引资近14亿元,助力日喀则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在文化交流方面,孔子学堂在日喀则遍地开花,红色文化深入高原,藏戏巡演、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多彩,进一步加深了“五个认同”。

站在援藏30周年的新起点,山东将持续深入实施对口支援行动,进一步推动与日喀则的交流合作,与日喀则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共同奋斗,续写鲁藏情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