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项目”在珠峰之麓开花结果 上海援藏致力推动日喀则文化旅游发展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16-09-13
作者:
来源:
9月11日的上海世博中心红厅,鼓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第十四届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上海分会场活动,在壮美的《江孜印迹》实景剧中拉开帷幕。
这部国内“海拔最高的生态实景剧”,诞生于3年前。它曾让很多西藏日喀则江孜县的农牧民,找到了生活的新方向。由上海援藏资金倾力打造的《江孜印迹》,自首演起就在海拔4020米的江孜达玛场舞台久演不衰。这不仅让那些参与演出的农牧民每月多了3000元的收入,更是让古城江孜的百姓从原先的“靠天吃饭”顺利过渡到了“靠旅游吃饭”。这一次,这些农牧民演员更是兴高采烈地登上了开往东海之滨的列车,接下来的两天,他们会继续在上海世博中心红厅和沪上观众近距离互动。
让《江孜印迹》走出西藏
112年前的6月,英国殖民者侵略西藏的军队在江孜宗山脚下发动罪恶的战争。英勇的江孜军民面对侵略者的先进武器,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甚至铁耙、木叉、抛石予以抗击,无数英雄战死沙场或不屈跳崖,江孜从此得名“英雄城”。
在《江孜印迹》之前,其实整个西藏自治区的74个县,都没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实景剧。
2013年夏天,第七批上海援藏干部来到江孜。在经过深入调研后,他们决定将“英雄城”的历史打造成实景剧搬上舞台,一方面为农牧民提供就业增收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把江孜县由旅游过境地打造成旅游目的地,让客人留在江孜。
3年来,这一投入巨资打磨的“造血项目”,没有让上海援藏干部和当地百姓失望。据江孜县旅游局副局长顿珠次仁介绍,光是去年演出季,《江孜印迹》在短短4个月内就大幅度带动了当地的餐饮和住宿的发展。
今年6月,第八批上海援藏干部入藏。如何传承好援建接力棒,他们每一个人都在默默思索。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委常委、副县长陆剑涛告诉记者,继续深化和完善原有项目,造福当地百姓,是他们入藏调研后首先明确的方针:“就拿《江孜印迹》来说,第七批的援藏兄弟已经为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今年我们要做的,重点是提升和改版,让《江孜印迹》走出西藏,走进北上广。”
此次在沪连演3天的室内版《江孜印迹》,便是这一援藏精品剧目的最新“升级版”。和高原室外舞台的震撼效果不同,室内版的《江孜印迹》,通过舞美特效的大幅度提升,带给观众一种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据受邀执行此次改版的上海戏剧学院创作团队介绍,他们通过舞台灯光配合多媒体效果重塑了江孜优美的山峦星空,将视觉画面无限延伸;江孜壮丽的自然风光、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也通过多媒体呈现与现场演员的表演融为一体。
完善珠峰旅游产业链
说起文化旅游,日喀则还有一张不得不提的名片,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珠峰大本营所在的定日县,去年由于受尼泊尔“4·25”强震影响严重,一度成了重灾区。经过当地政府和上海援藏力量这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如今的珠峰故乡正呈旧貌换新颜之势。
定日县的协格尔镇,是县城通往珠峰之路的起点。从那里出发前往珠峰大本营,沿着318国道转去年新修成的曲宗公路前行,不过2小时车程。记者在协格尔镇曲辖村看到,一排排整齐的三层小楼正在进行着紧张的后期施工。作为全县最大的灾后重建项目,整个工程今年完工后,将让3000多当地居民入住新居。不仅如此,配套新建的商业设施,更是能让乐于经营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轻轻松松实现增收。
据定日县委常委、副县长加央介绍,上海援藏干部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把“1+2”的中心工作改为“2+2”,即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教育和卫生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城镇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更多定日百姓尽早享受珠峰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在曲宗公路79公里处的扎西宗乡,由上海援藏资金总投资5500万元修建的旅游综合体项目二期工程预计明年底完成。作为珠峰旅游配套设施中份量最重的一个,这一旅游综合体不仅能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医疗救援、票务信息等一系列便民服务,也将给当地百姓带来几百个就业岗位。
作为珠峰文化旅游节的传统项目之一,深受国内情侣们青睐的“珠峰婚礼”,今年仍将继续在珠峰脚下举行。上海援藏干部、定日县常务副书记何劲峰告诉记者,目前,定日县正在花大力气完善珠峰旅游项目的各项基本设施和配套服务,并通过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沿途景点的整合,进一步延伸珠峰文化旅游的产业链,以打造珠峰生态文化旅游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将珠穆朗玛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责编:德央
文章链接:http://www.rkzw.cn/top/201609/t20160912_10807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