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扎西热布丹民族传统家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边巴次仁在制作六弦琴。
“昂仁县是人口大县,路远交通不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同时还要用好国家政策。我们将以特色传统手工业和农牧业为主,充分开展市场调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同时重点推动农副产品的加工。”县扶贫办主任杨洋如是说。
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忙
昂仁县措迈乡距县城223公里,交通条件较差,为纯牧业乡。
措迈乡地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扎西其美,从2003年开始组织村民成立施工队、牧场、商店三个合作社,目前正在筹备开办砂石厂。扎西其美之前做生意,1999年他在村民们的大力举荐下担任了村支书。他告诉记者,自己担任书记一职后,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全村群众早日脱贫摘帽,过上好日子。
2003年扎西其美从银行贷款6万元,成立了牧场合作社,并开起了茶馆给贫困户经营。当年的贫困户晋美现如今早已脱贫摘帽了。2012年晋美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店铺,目前经营餐饮店、招待所等,是村里的富裕户。
据了解,该村几个合作社成立以来实现了245万元的收入,给村里群众共发放了44万元现金。
扎西其美说:“村集体经济还出钱给村民盖新房,目前每户群众住的房屋既宽敞又舒适。”
扎西其美看到农区群众劳务输出多,还能干工地上的木匠、石匠等技术活儿,工资收入可观。因此就有了在本村组建建筑施工队的想法。
目前,大多数村民都加入了施工队,并熟练掌握了打砖等技能。
据措迈乡党委书记尼玛次仁介绍,地热村共有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干部带动下脱贫在望。
扎西其美还告诉记者,砂石厂已注册完成,他还计划成立牛奶、奶渣、风干牛肉等一些牧区特色产业的加工合作社,进一步拓宽群众致富路。
手艺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
扎西热布丹民族传统家具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合作社负责人边巴次仁是多白乡人,自幼学习木工,12岁到尼泊尔深造木料雕刻。学成归来后,他结合西藏特有的民俗风情,制作出了精美的马头六弦琴、山羊羔皮鼓、切玛盒、佛龛等手工艺品,客户纷纷上门预订,生意非常红火。该合作社受县人社部门委托,对14名未就业青年培训。
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合作社的特点是经济效益来得慢、成本低、风险也小,但是一旦掌握制作六弦琴、藏鼓、藏式家具的手艺就能靠此为生。
桑杰旦增是边巴次仁的得力学徒,经过7年的学习于2010年出师,成立了昂仁县拉堆羌传统乐器文化发展合作社。机器声不绝于耳,记者在拉堆羌传统乐器文化发展合作社看到,社员及学徒们正在制作六弦琴。
桑杰旦增告诉记者,在拉萨家具厂看到有些工序可以由机器来完成,自己也引进了机器来操作,现在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半机械化的制作,五天就能制作一把六弦琴,而他的师傅边巴次仁则需要一周的时间。
在桑杰旦增的合作社除了2名社员,其余8名学徒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还有一位54岁的五保老人。
合作社除了按订单生产外,桑杰旦增还通过微信平台进行销售,最多一次销售藏鼓、二胡、六弦琴等物品12件,价值3万元。
姐妹们创业走出一片天
昂仁县吉木措妇女民族手工加工专业合作社,位于昂仁县城驻地,交通方便。该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4月,是昂仁县第一家以农民自发组建的集氆氇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使传统民族手工业的制作技艺真正走向了市场,推动了昂仁县妇女民族手工业的发展。
据合作社负责人卓拉介绍,该社成立之初厂房面积不足40平方米,员工只有5人,启动资金只有7万元。合作社成立以来得到了自治区妇联、市妇联、县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为合作社争取到了妇女小额信贷资金45万元,购置了所需设备。目前,合作社年总收入15万元,共有社员14名,均属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6500余元。
合作社生产的产品有绣花的卡垫、谢玛氆氇、围裙等15个品种,在市场上深受欢迎。目前,主要面向各销售点和大众客户进行订单生产。
据昂仁县有关负责人介绍,合作社曾多次受邀参加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展销会。在今年的第三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上妇女手工制品参展作品中,该合作社取得了全区第三名的好成绩。
卓拉对于研发新产品很用心,因为看不懂字,就看书籍中的图案,自己再设计。卓拉说:“目前,合作社正在推广挂毯,在市场上受到市民朋友的喜爱,下一步将设计更多图案、推出更多的新产品。”
合作社作为市级西部县贫困妇女培训基地,学员比较多,场地相对有限,卓拉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给予支持。在场的昂仁县县长表示,将加快审批合作社的厂房用地,给培训学员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合作社每年还从低保户、贫困家庭、困难党员以及残疾家庭妇女中招募学员,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就地就便就业。
责编:德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