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孜县车仁乡加麦村,村里的藏靴农牧民合作社发展得可谓红红火火,半年产值就达到近10万元。“这些都是县里派来的‘第一书记’带领大伙一起发展起来的。”村里人告诉记者。
“像这样的村还有不少。”江孜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陶明君介绍,去年以来,江孜县高度重视村(居)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通过选派“第一书记”,为全县155个村(居)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了村级党组织建设,有力推动了村(居)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进一步夯实了村(居)发展稳定的根基。
强化培训,掌握基层工作本领
“基层工作半年多来,我感觉自身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是在机关单位想学也学不到的。”年堆乡索盖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邰巍巍如此告诉记者。
为使“第一书记”成为村(居)发展稳定的主要力量,结合“第一书记”工作经验、工作方法不足的实际,江孜县委组织部开展专门培训,组织学习党建、维稳、民族宗教、惠民政策、党建信息等相关知识,安排“第一书记”到江孜镇拉则居委会、东郊村,江热乡班觉伦布村、藏改乡杂吾村等管理较好、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优秀村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同时,为帮助“第一书记”相互学习,寻找不足,江孜县委组织部定期组织全县“第一书记”通过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交流经验做法、找出不足,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探讨、促进进步的目的;县委组织部领导还定期、不定期地与“第一书记”进行约谈,通过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掌握“第一书记”思想动态和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最大限度地给予帮助和解决。
注重管理,在服务中发挥作用
“为了使‘第一书记’真正发挥作用,江孜县从细节抓起,从制度入手,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促使‘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干事创业。”陶明君在谈起“第一书记”队伍建设时如此介绍道。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江孜县认真落实岗位目标责任、民情日记、定期汇报、工作考核等制度,要求“第一书记”定期向乡镇党委和选派单位汇报工作,每半年撰写工作总结及调研报告。同时,要求“第一书记”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给基层增加负担。
此外,江孜县还定期、不定期组织检查督导组,对“第一书记”在岗、工作、生活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深入群众了解“第一书记”开展工作情况,从群众这个源头上来判断“第一书记”的工作能不能落实好各项任务,能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能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确保“第一书记”的工作经得起群众和实践的考验。加麦村“第一书记”罗旦介绍,半年多的下乡经历,让他学会了什么是纪律,更让他能沉下心来,为群众做点实事。
增强使命,认真履行职责
紫金乡努堆村坚参任“第一书记”以来,在村里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如今,全村奶牛养殖专业户达128户,每户增收8000元,促进了村里的经济发展。
像坚参这样的“第一书记”还有很多。记者了解到,“第一书记”下村后,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给钱给物的同时,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协助村(居)“两委”班子,找准本村的优势和制约发展的瓶颈,帮助理清思路、制订规划,找准一条适合发展的新路子。
陶明君介绍,在“第一书记”的参与下,一些村在实现党员“就业再就业”上下功夫,解决了富余劳动力,提高了农牧民生活水平;一些村创新工作思路,以“一村一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谋发展;一些村充分利用党的好政策,组建合作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加群众收入,夯实群众基础。
同时,“第一书记”还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从一件件实事做起,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千方百计协调各方资源、集中力量,兴办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群众能够直接感受得到的实事好事,让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
文章链接:http://epaper.chinatibetnews.com/xzrb/html/2014-04/08/content_527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