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炉火映新居 手艺兴江嘎——果玉铁炉合作社撑起震后“安居梦”

发布时间:2025-11-22 作者: 来源:云端珠峰

“叮叮叮,铛铛铛……”冬日的昂仁县卡嘎镇江嘎村,海拔4300米的高原寒风凛冽,但村铁炉加工厂内却暖意蒸腾。金属撞击的脆响交织成动人的增收乐章,工人们正赶制一批“果玉”牌铁炉。村民边巴次仁熟练操控器械分割铁皮,火星溅起处,他的笑容格外灿烂:“地震后住上了亮堂新房,在村里合作社打工挣钱,日子比炉火旺,心里更暖和!”

从“无名手作”到“品牌产品”,老手艺焕发新生

全面脱贫后,如何走好乡村振兴路,让群众有长久致富支撑?江嘎村村“两委”一直在探寻答案。果玉自然村传承已久的铁炉制作技艺,正是藏在民间的“金点子”。果玉铁炉设计适配高原气候、用料扎实耐用,不仅深受周边群众青睐,更能远销阿里地区。

2021年前,铁炉制作还停留在“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状态。村民各自在家手工打造,效率低、品控难,难以形成规模效益。2021年,在村党总支部引领下,村里以 “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铁炉加工合作社,全体村民入股筹集了21万元初始资金。成立当年便交出亮眼成绩单:产销铁炉760台,总收入53万元,纯收入13万元,28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分红发放的大米、面粉和储粮柜价值达9.4万元。

随后,在山东淄博援藏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与投入下,合作社迎来跨越式发展。2023年,标准化厂房改扩建完成并投用,为产业升级筑牢“硬支撑”;2024年,“金措果玉铁炉”商标成功注册,江嘎铁炉正式拥有了专属“身份证”。

如今走进新厂房,现代化切割、打磨设备与传统锻造技艺相得益彰,彻底告别了过去分散手作的粗放模式。“以前纯手工打造一台大号铁炉要耗三四天,品相参差不齐;现在有机器辅助,做工更精细,工期还缩短一半多。”边巴次仁轻抚着刚做好的铁炉介绍,这门老手艺正借着发展东风焕发新生。目前合作社年产铁炉500多台,28名员工稳定就业,彻底破解了高原冬季农闲“增收难”的困局。

安居有保障,乐业有门路,“建房务工”两不误

今年年初,江嘎村在地震中遭受损失,房屋重建与维修加固工作随即紧锣密鼓推进。“往年新年一过就得出门打工,熬到冬天才回来打铁炉。今年留在村里干活,既能挣钱又能盯着新房盖起来,两头都踏实!” 村民边巴次仁笑着说,全村像他这样“建房现场搬砖、厂房里打铁炉”的村民有50多人,真正实现了“家园重建+务工增收”两不误。

几个月下来,边巴次仁用工资给新房贴了温馨的墙纸,添置了精致的藏式组合柜,对未来的规划愈发清晰:“下一步我想学数控技术,学好了技术,日子肯定更红火!”

灾后重建不仅让村民圆了“住有所居”的安居梦,更依托铁炉产业筑牢了“业有所就”的增收底。大家在一砖一瓦重建家园的同时,靠着手艺挣到了真金白银,收获了稳稳的幸福感。

从“生活炉”到“幸福炉”,多元发展绘蓝图

创新脚步从未停歇,江嘎村的铁炉产业正从“单一谋生” 向“多元致富”转型。村民们紧盯现代生活需求,研发出纯铜材质的桌面小火炉等衍生产品,兼顾实用与装饰功能;运营模式也迎来调整,计划从农闲时节运行改为整年常态化运营。

未来,合作社还将跳出单一铁炉加工的局限,拓展多样化经营:制作等比例铁炉工艺品,承接宣传栏、梯子、桌椅定制,搭建采光棚等业务,以“手工加工+电焊制作”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产品品类。一幅“一业引领、多品支撑”的产业发展蓝图,正在高原大地上徐徐铺展。

产业红火带动生活提质,灾后重建的民生温度浸润在每一个细节里。边巴次仁家的藏式新居窗明几净,一家人围坐喝酥油茶时,话语里满是憧憬:“地震后政府帮我们盖了好房子,合作社让我守着家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炉火熊熊,映红新居;锤声阵阵,奏响振兴。江嘎村的铁炉产业不仅温暖了高原的寒冬,更锻造出“安居又乐业”的幸福生活。村党总支部书记望着厂房内忙碌的身影感慨道:“灾后重建给了我们重建家园的底气,党建引领让产业有了方向,靠着祖辈传下的手艺和大家的勤劳,江嘎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