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我们村集体账户上没多少余钱;如今,村集体收入累计突破700万元!”初冬的拉孜寒意渐浓,拉孜县仁达村党支部书记益西却忙得满头大汗——他正领着村民把最后一批草料装进暖棚。远处318国道车流如织、往来不息;近处,一排排红色屋顶连片铺开,恰似一簇簇跳动的火焰,在高原冷冽的寒风中熊熊燃烧。
五年时间,仁达村从“村集体经济薄弱”蜕变为“百万强村”,交出了一份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的亮眼答卷:村集体牵头成立2家公司、3个合作社,近五年来累计发放产业分红与帮扶慰问资金18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倍增长。
“秘诀就在于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益西话语坚定,“让‘战斗型、发展型、富裕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五型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心骨、顶梁柱。”
战斗型支部: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冲在第一线
“地震后的拆迁清渣、群众房屋搬迁及建筑垃圾清理,咱村没向村民收过一分机械费!”益西指着村口的挖掘机与装载机告诉记者,“这些‘大铁牛’是村集体购置的,既是救灾一线的‘先锋队’,更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2020年起,仁达村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发展的核心工程与关键任务,紧扣村民增收致富的总目标,立足自身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经多方调研、反复论证,培育起以养羊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一产养殖业,同步发展生态合作社、雅美佳姆公路养护公司、机械租赁公司等复合型产业,以多元产业布局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路上稳步前行。
发展型支部:14万元启动资金,撬动百万年收入
“第一桶金,是当时包村领导偷偷把自家的14万元积蓄无偿借给我们的。”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支部书记益西仍难掩感慨。
2020年,仁达村计划成立道路养护公司,可村集体账上毫无结余,项目一度陷入停滞。时任包村领导得知情况后,瞒着家人将自己的全部积蓄14万余元连夜交到村“两委”手中,又挨家挨户宣讲乡村振兴政策,打消村民顾虑。这份诚意最终打动了大家,村民累计入股23.6万元,乡党委政府也追加3万元扶持资金。公司实现“当年成立、当年盈利”,如今不仅让32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更让11户脱贫户变身“股东”共享发展红利。

装载机手旺堆就是受益者之一。“机器一响,收入就来了。工程排得满,我的铲斗从没停过!”他笑着拍了拍方向盘,发动机轰鸣声像给这段“发展进行曲”打节拍。
富裕型支部:五年分红180万元,家家有股、户户享利
道路养护、生态种养、机械租赁“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五年营收700余万元,纯收入340余万元。村集体把“利润”变“红利”,发展成果持续反哺村民,五年间累计向大家发放分红、开展帮扶慰问、代缴医保费用达180余万元。

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1.1万元跃升至2.3万元,脱贫人口人均收入稳定在1.8万元以上。益西一句话道出关键:“家家有股份、户户享红利,让村民跟着支部一起富起来——这就是仁达的共同富裕方程式。”
服务型支部:群众“急难愁盼”,就是支部“履职清单”
“群众的事再小,支部也要当大事办。账本上的数字要清清楚楚,群众心里的期盼更要时时惦记。”益西的话简单直白,却满含着对群众的赤诚与坚定。

多年来,仁达村党支部始终把为民服务落到实处:每年“三大节日”都为全村90户群众送去生活用品与家具,累计价值43.4万元;2022年饲草紧缺时,村集体经济紧急拿出11万元统一采购,解了村民燃眉之急;一次性代缴2024年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部分15.7万元,切实减轻群众负担;“七一”期间拿出1.7万元,走访慰问老党员与“双联户长”;常态化出动机械为村民清淤水渠、参与防洪抢险……桩桩件件,都精准回应着群众的“急难愁盼”。
创新型支部:130万元投机械,进军机械租赁蓝海
“市场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咱村必须提前布局、主动破局!”2023 年,仁达村村“两委”看准机械租赁的市场潜力,果断从集体收入中拿出130万元,购置泵车、装载机等设备,成立机械租赁公司,成功开拓产业新赛道。

与此同时,村里凭借专业技术与可靠口碑,顺利承包拉孜县村道养护工作,实现“产业创新+本土深耕”双轨并行。“再筹资金上新设备,让仁达的‘机械臂’伸得更远、赚得更多!”谈及未来发展,益西满脸信心、底气十足。
展望未来:珠峰为证,勇毅前行
“我们的目标是,未来实现集体资产突破1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站在海拔4050米的村委会,益西豪情满怀。

远处,一排排藏式新居整齐矗立,一只只高原生态羊徜徉草场,一辆辆大型机械轰鸣作业。这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高原大地上徐徐铺展。
风过高原,吹起蓬勃希望。曾经集体经济薄弱的仁达村,如今恰似振翅的山鹰,乘着党建领航的东风,向着更辽阔的未来勇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