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陈塘镇萨里村,海拔数千米的山间,两架无人机正灵活穿梭于山谷之间。如今,它们不再仅仅是灾后重建的 “运输利器”,更成为当地群众叩开就业大门、点亮未来生活的“希望之翼”。
“能靠技术为家乡做事,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21岁的米玛扎西是陈塘镇萨里村本地人,灾后重建的号角吹响时,正在外地务工的他毫不犹豫收拾行囊返乡。

从小对无人机充满好奇的米玛扎西,没想到重建工作竟让他圆了技能梦。当初在重建现场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细心求学,不仅练就独立作业硬本领,还成功考取无人机操作技能证书。“以前靠人背,一趟只能运几十斤,往返要走一个多小时。现在无人机一次能运20公斤,一天下来能跑上百趟,效率提高了十几倍。”米玛扎西一边紧盯操控屏幕、调整飞行参数,一边介绍道。
看着家乡在自己操控的无人机助力下焕发新颜,米玛扎西满是成就感:“那种心情没法用语言形容,未来,我会一直用这门技能为家乡发展出力。”无人机技能,成了他扎根故土、实现价值的“硬支撑”。

在米玛扎西的操控台旁,来自仁布县的旦增南木加和南木林县的洛桑顿珠正专注观察飞行轨迹,三人默契配合完成每一次运输任务。这两名二十出头的青年,得知萨里村重建急需无人机操控员,他们主动加入重建队伍。
旦增南木加曾在拉萨从事无人机搬运工作,洛桑顿珠则是一名热爱科技的人。“当时听说这里急需无人机操控人员,我们就过来了。”旦增南木加说,山区气流复杂、地形险峻,无人机操控需要格外谨慎,三人每天作业前都会一起研究飞行路线,根据实时地形和天气调整方案,确保运输安全高效,现在三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复杂环境下的运输任务。

白天,他们并肩操控无人机穿梭山谷;夜晚,他们围坐一起交流技术心得,从陌生到熟悉,成为无话不谈的伙伴,用默契与坚守搭建起连通希望的“空中桥梁”。

在萨里,无人机成为最忙碌的“身影”。只见两架无人机携带着物资,在山谷间稳稳飞行,精准降落,极大减少了人力消耗,也降低了山路运输的安全风险。
“以前运东西全靠人扛马驮,又慢又危险,现在有了这些年轻人和无人机,搬运东西速度快多了!”萨里村村民看着穿梭的无人机,满脸欣慰。

如今,萨里村的山间,无人机依然在忙碌穿梭,但它们承载的早已不只是物资,更是全村人对就业的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在这里,技能改变命运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学习者触手可及的现实 ——有了过硬的技术,就有了稳定的就业,更有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