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七点半,最后一缕夕阳铺洒在拉孜县仁达村的屋脊上,将一幢幢藏式新居的檐角染成了暖金色。
村民次旦家的新屋里,炉火燃得正旺,橘红色火光映得满室温馨:女主人在实木餐桌旁揉面,雪白的面团在掌心翻折、捏合,不多时,一个个圆鼓鼓的包子便整齐码在托盘上;男人们坐在一旁,一边帮忙一边闲聊,话题从今年青稞的收成,慢慢聊到明年外出务工的计划,笑声不时与炉火的噼啪声交织;两个孙子孙女举着玩具在屋里嬉闹,清脆的笑声像银铃般在这栋210平方米的新居里回荡。

“能住上这么亮堂的房子真是太好了!”74岁的次旦老人摩挲着崭新的藏式雕花门窗,眼角的皱纹里漾着笑意。一旁的老伴次仁卓嘎接过话茬:“地震后没多久,国家就派人来帮我们规划和修建新房,现在不仅住得暖和,孩子们的工作也都有着落,夜里睡觉踏实得很!”
次旦家的孩子们各有生计:旺堆在家附近开装载机,本地工程多,活儿从没断过;格桑尼玛是一名大货车司机,常年奔波在公路上,收入稳定;扎西则是个“闯劲派”,今年本以为受地震影响,家里没安顿好没法外出务工,没想到政策帮扶及时,家里的事不用操心,便安心继续前往阿里务工。
夜色渐深,隔壁格白村扎西平措家的灯也亮了起来,暖黄的光从窗户里透出来,格外暖心。走进160平方米的新房,客厅里崭新的藏式立柜上,全家福格外显眼,屋里墙上还贴着孩子的奖状。

“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这房子盖得特别好!” 扎西平措指着窗户说:“新房装了断桥铝双层玻璃窗,隔音又防风沙,今年冬天再也不用愁风沙大了。”
谈及未来,他眼神发亮,满是坚定:“接下来我和哥哥打算出去打工赚钱,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距离扎西平措家不远的巴桑家,炉火同样烧得正旺。巴桑坐在炉边吃着糌粑,炉子上的骨头汤咕嘟咕嘟冒着泡,肉香混着青稞的清香在屋里弥漫。

“我们家一共8口人,两个老人年过六旬,三个娃娃全在上初中。”巴桑的妻子普布手里忙着整理藏毯,那些藏毯叠得方方正正,绒毛蓬松柔软,还带着白日里晒过太阳的干爽气息。她抬头望了望宽敞的屋子,嘴角噙着藏不住的笑意:“以前住老房子的时候,房间比较挤,孩子们写作业只能在饭桌上。现在这新房多好啊,又宽敞又暖和,还特意隔出了间书房,让孩子们有专门学习的地方,再也不用将就了!”

巴桑虽肢体有残疾,却凭着一手好裁缝活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一年单靠这门手艺就能赚6万多元。普布笑着算起了“幸福账”,眼角眉梢都是藏不住的欢喜:“我们俩人的收入,再加上村集体的分红,家里种青稞、养牛羊的收入,一笔笔算下来,今年全家人均年收入能到 15000元呢!”
听到这儿,一直静静听着的巴桑也忍不住开口:“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我弟弟多吉在尼木县工作,前几天还特意打电话回来,说等年底,要帮我们把家里再拾掇拾掇,添点新家具、新电器,把屋子弄得更漂亮、更舒服!”
夜色渐深,星辰缀满藏蓝的天空。村里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暖白色的光像一排排守护的“小太阳”,照亮了门前的小路;远处318国道上的车流灯光闪烁,与村里的灯火交相辉映,织成一片温暖的光海。
在拉孜县,像次旦、扎西平措、巴桑这样迎来新生活的家庭还有很多。从地震后的废墟到如今错落有致的新居,从曾经的担忧焦虑到现在的笑容满面,在政策的帮扶下、在辛勤的打拼中,村民们的生活变得比蜜甜。

炊烟袅袅的新居里,藏着群众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向往;句句质朴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日子的满心期待——这一幅幅浸满烟火气与希望的幸福图景,正在雪域高原的珠峰脚下,缓缓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