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新居故事·中国温度】珠峰脚下,让新生活向阳生长

发布时间:2025-11-12 作者: 来源:云端珠峰

“搬入新家那一刻,我知道,向往的新生活真的来了。”

连月来,拉孜、萨迦、昂仁等县受灾群众带着对未来的热切期盼与憧憬,陆续搬进了崭新民居。在雪域高原的阳光下,他们掀开生活的新篇章,让每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新居里落地生根。

一盏灯笼,点亮全村的期盼

9月24日,萨迦县曲堆村的多拉,成为全村第一个搬进新居的人。他亲手将崭新的国旗插上 110 平方米新房的屋脊,又点亮了门前的红灯笼。这盏红灯笼,不仅照亮了他家的庭院,更点燃了全村人对新居的憧憬。

一个多月过去,多拉仍难掩心中的激动:“用电稳、水充足、随时能洗澡,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日子,现在全都实现了。”

方寸天地,装下满心的敞亮

72岁的达珍是萨迦县普村的孤寡老人,她曾担心灾后无家可归,而如今,党员志愿服务队早已把她的酥油桶、藏柜一一搬进新房。自来水汩汩淌进院里,太阳能路灯在门前亮起,小小的房子里,每一处都透着温暖。

“房子不大,却照得心里敞亮。” 达珍的话语里,满是对安稳生活的满足,这正是她长久以来向往的踏实日子。

温馨居所,盛满日常的欢喜

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柱冲在铜盆里泛起小彩虹。萨迦县普村村民央吉的70平方米新居里,三室一厅格局方正,独立厨卫功能齐全,自来水入院、污水管出村,便利程度 “跟城里一个样”。

“现在饮水和以前一样安全,用水却更便捷、水压也更稳了。” 央吉笑着说,这样的生活,正是她一直期盼的舒心模样。

临近午时,萨迦县普玛村卓玛的110 平方米新居里暖意融融。阳光穿过窗户洒在地上,厨房里热气升腾,青菜在锅中嗞啦作响。卓玛侧过身招呼孩子:“把菜端到窗台,那儿看雪山最清楚。”

窗外是皑皑雪山,屋内是烟火人间,这便是卓玛一家向往的幸福日常。

拉孜县仁达村的平措家,260平方米的 “大户型” 里,四代同堂的幸福生活重新启幕。白墙红檐飞起藏式雕花,水电暗管、独立厨卫悄然融入藏式风情。傍晚,悠扬的扎念琴声响起,一家人高歌弹弦、跳起欢快堆谐,屋顶的五星红旗随风招展,与远处雪山同框成画。

每一拍舞步,都踩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节拍上,每一段歌声,都唱着对新时代的感恩。

安居兴业,奔赴致富的远方

昂仁县布热村的次旺旦增,把经营了20多年的小卖部 “复制” 到了110平方米的新居里。一层商住两用,蓝底白字的 “宝发小卖部” 招牌立在院角,远远就能望见。

“8月中旬搬进来,营业额已突破2万元。” 次旺旦增道出了生意红火的诀窍:房子临近国道,他还不定时骑上三轮,把移动货架开到附近工地和牧场。“新房子结实,生意稳当,心里更踏实,往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这份稳稳的幸福感,正是他对致富生活的向往。

拉孜县曲下村的卖菜人桑布,这些年跑遍了县城附近所有乡镇村居。灾后重建时,他不仅见证了新房从挖地基到上梁封顶的每一道工序,自己的受灾房屋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顺利落成。

“新房特别结实,往后就能安心卖菜、踏实生活了。” 拍净手上的灰屑,桑布抬头望了望屋顶的五星红旗,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温情相伴,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8月26日,木工邹艺背着工具包登上海拔四千米的重建工地。两个多月里,他跑遍五个村庄,为386户新居装上一扇扇木门。“一天两户,大户型就慢点,但再累也值得。”

最让他暖心的是当地群众的热情:“老大爷把酒壶往你手里一塞,说声‘辛苦了’,瞬间就有了干劲。” 这份跨越地域的温情,让重建之路充满暖意,也让新居里的每一份期盼都更有温度。

拉孜县仁达村平措家的手机屏幕亮起,一场 “云团聚” 温暖上演。“扎西德勒!新房子盖得特别好!”“过年回来嘛,今晚我们先替你把歌唱上、舞跳上!” 屏幕这端,老爷爷笑出泪花;屏幕那端,远方亲人举杯遥祝。

空间被重建拉近,亲情在信号里升温,无论相隔多远,对团圆的向往都能跨越山海。

同频告白,感恩守护的力量

“感恩党中央,感谢习近平总书记。”

多拉、达珍、次旺旦增、平措、桑布…… 不同的口音,道出了相同的心声。在雪山之巅、在新居屋顶、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这声告白汇成高原最嘹亮的回声,既是对帮扶之恩的感念,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礼赞。

暮色降临,五星红旗在新居屋顶猎猎作响,孩童在硬化村道上追逐嬉戏,袅袅炊烟与皑皑雪山同框。屋内酥油茶翻滚,一家人围坐炉火唠着家常——这是高原最柔软的夜,也是 “重建” 最生动的注脚。

房子拔地而起,信心随之重生,向往的生活正在展开。日喀则市将一体推进产业复苏、就业帮扶、生态修复,让灾区群众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把雪域寒冬过成新的春天,让每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高原大地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