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将至,拉孜县拉孜镇措布村的风带着冷冽,但村民达桑家的客厅里,却透着一股子划不开的暖意。
“今天是双喜临门的大日子!一是搬进了舒适惬意的新房,二是赶上传统佳节重阳。”达桑兴高采烈地说,“在寒冬来临前能住进新房子,心里由衷地高兴,感谢党和国家,感谢习近平总书记!”

这场热闹的聚会,既有重阳敬老的温情,又有乔迁新居的喜悦。在暖阳的映衬下,村里的老党员身着节日盛装,灾后重建施工队的师傅们洗去一身尘土,大家围坐一堂、其乐融融。长条桌上,酥油茶冒着热气,糖果卡塞错落摆放,没有距离感,没有陌生感——乡亲们关心师傅们的饮食起居,师傅们惦记着乡亲们住得舒心,一声声“扎西德勒”清脆真挚,一句句“多多保重”质朴暖心,汉藏同胞的深厚情谊,在欢声笑语里拉满格!

席间,村民琼拉端着热酥油茶,笑着和身旁的“00后”施工监理罗艺攀谈:“现在一切都好,房子结实又亮堂,如愿搬进新房了。”这位来自四川泸州的小伙子,今年5月背着行囊来到措布村,初来乍到时的语言隔阂、气候差异,都被藏族乡亲递来的热茶、耐心的比划悄然化解。
内敛憨厚的罗艺不善言辞,却把乡亲们的事放在心上:看到老人整理藏袍不便,他主动上前搭手,动作笨拙却格外认真;见莫拉的茶碗空了,他起身添满后双手递还;当达桑的爱人端着洁白哈达走来,他立刻起身双手接过,轻轻搭在肩头,眼底满是珍视——这些细碎的善意,比酥油茶更醇厚,让汉藏情谊悄悄升温。

作为“堆谐之乡”的拉孜,喜庆时刻怎能少了歌舞助兴?琼拉取出心爱的扎木念琴,指尖轻拨,欢快灵动的旋律伴着高亢嘹亮的唱腔流淌而出,满是对新生活的赞许。几位当地群众率先起身踏歌而舞,舒展的舞姿瞬间点燃气氛,施工队师傅们也被这份欢乐感染,纷纷加入“舞队”。
不懂舞步就跟着拍手转圈,藏族乡亲主动拉手教学,语言不通就用眼神传意,藏袍与工装同框出镜,手拉手、肩并肩的身影里,跳出的是不分彼此的亲近,唱出的是民族团结的欢歌,这就是最动人的和谐画面!
一舞过后,罗艺望着眼前一张张熟悉又亲切的面孔,眼底满是眷恋,忍不住感慨道:“一转眼,你们就热热闹闹搬进了新房,我们的重建任务也快完成,马上就要回去了……真有些舍不得呀,兄弟!”

琼拉立刻读懂了他的不舍,指尖再次拨动扎木念琴的琴弦,清脆的旋律冲淡了离别的伤感:“我记得你老念叨喜欢扎木念的声音,来,我教你!”
说罢,琼拉便小心翼翼地将心爱的扎木念琴递到罗艺手中,自己则凑到他身旁,手把手纠正他按弦的姿势,耐心教他简单的和弦。这个平日里专注于工地监理的小伙子,此刻学得格外认真,眉头微蹙,指尖在琴弦上反复摸索调整,即便被琴弦磨得发红也毫不在意。没过多久,几声音节便从琴弦间缓缓飘出,虽不娴熟,却满是情谊。

乡亲们见状,纷纷鼓掌喝彩,掌声里充满鼓励与欢喜。罗艺望着手中的扎木念琴,再看看身旁满脸笑意的琼拉,脸上绽放出如高原太阳般灿烂的笑容。一旁桌案上,他的安全帽与琼拉的金花帽(藏语称“次仁金果”)整齐并置,与琴弦流转的旋律相映成趣,成为各族群众心相连手相牵的生动注脚。
灾后重建的日日夜夜里,汉族同胞带着专业技术与担当而来,顶风冒雪、加班加点,只为让藏族乡亲早日住进安身之所;当地群众捧着纯粹的真诚与热情相待,用酥油茶暖身,用笑容暖心。不同的语言、习俗,在并肩奋斗中化作“一家人”的默契;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日常点滴里消融成不分彼此的温情。

这个寒冬,因为这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格外温暖;这片土地,因为民族团结之花的绽放愈发鲜活。愿这份感恩与情谊,成为镌刻在珠峰大地的永恒丰碑,化作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勇毅前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