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庆祝活动的暖心场景,如同暖流激荡在雪域大地。60载风雨兼程,60年沧桑巨变,这片高原在时代浪潮中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
近日,记者走访了多位在日喀则工作多年的退休老干部,他们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日喀则在水利、医疗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话语里满是对过往的追忆、对当下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期许。
“现在的日喀则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光是我们水利行业,整个城市都大变样了。”今年85岁的边多,退休前曾在日喀则市水利局水利队工作,谈及60年来的变迁,老人的思绪瞬间被拉回过去。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边多已在水利系统扎根数年,彼时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至今仍让他印象深刻。“那时候城市规模小,没有宽阔的道路,我们水利局的工作人员也少,工作条件特别艰苦。”边多回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寻找粮食”曾是大家生活与工作中绕不开的重要任务,当时日喀则水资源短缺,粮食产量极低,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难以得到保障。“能让地里多产些粮食,让大家吃饱饭,是我们那时最朴素的愿望。”
随着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各项建设事业逐步推进,水利领域的发展也按下了“加速键”。从修建小型灌溉工程到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从科学调配水资源到助力农业生产,一代代水利人扎根高原、攻坚克难,让日喀则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也为粮食增产筑牢了根基。“粮食产量一步步提了上来,江孜、白朗等三个县的粮食产量都突破过亿斤,在整个西藏都出了名!”说起这些成就,边多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如今
走在日喀则的街头
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
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
曾经的“小城”早已焕发新颜
而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
与边多一样,市人民医院退休干部职工米玛玉珍,也在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个人印记。“作为一名曾奋战在医疗一线的退休医护人员,亲眼见证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变化,我心里真是感慨万千。”米玛玉珍的职业生涯,几乎与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同步,她亲历了行业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过去西藏的医疗条件太艰苦了,缺医少药是常态。”提及早年在西藏医院的工作经历,米玛玉珍的记忆依然清晰。那时的医疗场景,是简陋到难以想象的硬件设施——或许是一张陈旧的诊疗桌、几台功能单一的基础仪器,连最基本的检查设备都成了“稀罕物”;更是捉襟见肘的药品供应,常用药时常告急,特殊病症所需的药品更是难觅踪迹。
而如今,日喀则医疗事业的变化早已天翻地覆。从基层卫生院配齐基本医疗设备,到市级医院建成现代化诊疗中心;从药品供应实现“按需调配”,到远程医疗让偏远地区患者能对接优质医疗资源……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米玛玉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作为这一切变化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她坦言自己既荣幸又自豪:“看着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不用再因为条件限制耽误病情;看着西藏的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医疗技术日益精进,医疗事业一步步发展,我打心底里为这片土地感到高兴。”
岁月流转,当年在日喀则各条战线挥洒汗水的边多、米玛玉珍等老干部,虽已褪去工作时的忙碌,开启了退休生活,但他们对这片高原的牵挂从未消减。曾经,他们是西藏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用青春与热忱见证了西藏从落后走向进步的每一步;如今,他们虽离开了工作岗位,却依然以 “旁观者” 的深情、“见证者” 的关切,时刻关注着这片土地的发展动态。相信在这份共同的期许与努力下,雪域高原必将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璀璨,西藏的明天定会如高原的阳光般,温暖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