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销会的藏地参展内容里,日喀则五县的代表性高原农产品当属核心亮点之一。所有产品均源自海拔3800多米的纯净环境,既承载自然馈赠,也凝聚沪藏协作的产业硕果。
萨迦县的藜麦是沪藏科技协作的典型成果。该品种是与中国科学院深度合作培育而成,2024年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其高蛋白质、低GI的特性精准契合现代人健康饮食需求,不仅成为餐桌上的“健康新选择”,更为当地带来显著经济价值——每亩超青稞400%,带动农户增收。
作为“青稞之乡”,江孜县深耕青稞产业,挖掘青稞低GI、高β-葡聚糖的营养特性,开发出青稞爆米花、挂面、贝果等近40款产品,覆盖休闲零食、主食、烘焙等多元消费场景,相关产品已纳入“百县百品”“国家消费帮扶”目录。该县产业布局多元,除青稞外,当地瑞祥农业打造的沙棘系列产品也极具特色:沙棘原浆取自海拔4000米纯净果源,完整保留428种活性营养物质,衍生开发的沙棘混合果汁、低咖啡因沙棘红茶兼具解渴与维生素补充功效,堪称“天然维生素宝库”。
拉孜县的黑青稞糌粑被誉为“雪域黑珍珠”,富含18种氨基酸与花青素,低GI特性适合控糖人群,是健康主食的优质选择。“双低”菜籽油(低芥酸、低硫甙)采用传统耕作方式,保留高原油菜籽的原香,炒菜香浓不腻。
来自亚东县的亚东鲑鱼是世界唯一高原冷水鲑鱼,生长于2-5℃冰雪活水环境,养殖周期超4年,肉质细嫩无刺且DHA含量丰富,先后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国农业品牌目录。鲑鱼罐头、鱼块以及鱼饼将参展。亚东野生木耳营养含量优势突出,铁含量达肉类的100倍、钙含量为肉类的30-70倍,是当地用来调养身体的滋补品。
日喀则五县参展的手作精品,涵盖刀具、织物、乐器、纸品等品类,富有文化价值与实用属性,展现非遗传承与创新成果。
在“藏刀之乡”拉孜县,藏刀以高碳钢锻打,刀鞘錾刻八吉祥、龙纹,部分还镶嵌珠宝珊瑚,十余道古法工序赋予其“实用与美学兼具”的特质;作为“堆谐”歌舞核心乐器,扎念琴(六弦琴)琴头雕刻马头或龙头,承载国家级非遗文化的记忆;邦典(藏式围裙)经洗毛、浆染等十余道工序制成,色彩绚丽,是藏地生活美学的体现。
江孜县拥有2000年历史的氆氇技艺,在上海沙涓团队助力下完成现代设计升级,传统纹样与工艺适配当代审美需求,开发的氆氇围巾、披肩等产品连续亮相上海国际设计大展、巴黎顶级时尚大展,推动藏地技艺走向国际舞台。江孜车仁藏纸合作社引入现代化设备优化生产流程,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完整保留传统工艺精髓,使曾经贵族专属的非遗产品走进大众生活。
定日县“珠峰工坊”是沪藏协作固边兴边富民重点项目,耗时近三年落地,创新采用“珠峰工坊+农户+公司”的模式,吸纳当地留守劳动力参与手工编织。此次参展的切村“织”品融合氆氇与定日当地“吉德”两项非遗编织技艺,带来围巾、毛毯与中高档旅游产品。曲宗村则围绕“珠峰牦牛”主题开发牦牛毛毯、抱枕等“编”产品,生动展现当地“登山(户外)驮队文化”。
除农牧产品与文化手作外,本次展销会同步推出系列融合无限地域特色与实用价值的产品,将雪域风情注入日常生活,为消费者提供多元选择与地域文化纪念载体。
萨迦县藏红花项目联合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创新高原种植技术,突破低海拔地区种植局限。所产藏红花中西红花苷含量远高于国家药典标准,药用保健与护肤功效突出。此次参展的藏红花丝礼盒、面膜等产品,凭借过硬品质广受青睐。
亚东县藏艾系列(泡脚包、艾柱、艾条)采用高原艾草制成,提供优质居家养生选择。针对高原干燥气候,亚东县还研发出保湿效果突出的青稞、野生崖蜜两个系列的护手霜、唇膏,满足日常肌肤护理需求。融合亚东地域风情与自然景观的多款文创产品也将在展销会上推出。乃堆拉国门夜灯、卓木拉日雪山3D立体便签灯,以具象化形态浓缩亚东独特风貌。民族团结冰箱贴、长尾叶猴毛绒玩偶、旅游纪念邮册既是日常实用物品,亦是承载亚东记忆的“打卡伴手礼”,适合收藏或赠送亲友。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乡村振兴始终是这片土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在沪藏协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第十一批援藏干部自到任以来,积极走访调研,协助突破技术瓶颈、对接产销资源,为藏地好物走出高原、拓宽市场渠道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