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携手重建美好新家园 绘就民族团结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18 作者: 来源:日喀则融媒融合采编部

今年年初,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灾区群众的安危冷暖,始终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各级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齐心协力打赢抗震救灾攻坚战,万众一心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各族群众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火热实践,生动诠释了“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浓厚情谊,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共克时艰的壮丽赞歌。
自灾后恢复重建启动以来,来自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等祖国各地,汉、藏、回、彝、哈尼等20余个民族的5.4万余名建设者与志愿者,操着不同乡音、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建设大军迅速集结,历经两百多个日夜的艰苦鏖战,截止到8月20日,2578套安全舒适新居拔地而起,12139名受灾群众入住新家,在“世界屋脊”共同创造了一项彰显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闪耀着中华民族大团结光芒的伟大壮举,在雪域高原铸就了一座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丰碑。
“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各方面、全过程,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六项行动’,持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工作,为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凝聚力量。”定日县民宗局局长普布加拉向记者介绍道。回望重建历程,这本身就是一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课。从奠基到交付,汉、藏、回等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勤劳的双手、质朴的情谊和坚定的信念,共同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机与希望。
记者了解到,定日县措果乡党委书记蒋进忠,是一名哈尼族的少数民族干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他带领乡里党员,奔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如今,他依然奔波忙碌在灾后重建施工现场,协调解决各类问题。他说:“灾后恢复重建启动以来,乡里各族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投入到重建家园攻坚战。如今看到群众满怀喜悦之情搬进新家,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定日县森嘎村,上海建工项目部的汉族党员徐松涛同志,像呵护希望一样照料着一棵杨树苗。看着它在高原顽强抽枝发芽,他深情地说:“树能扎根成活,象征着各民族同胞在党的阳光下,像这棵树一样,根连着根、心贴着心,在雪域边疆共同成长、共享繁荣。”
在拉孜县繁忙的工地,藏语、“川普”、“甘普”和谐交汇,不同民族的工人们共同钻研技术难题,分享家乡故事,在劳动间隙互学简单的问候语。“我们也会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汉语,完全不会因为语言不通影响施工。”来自四川的刘师傅笑着讲述与藏族、彝族工友协作的默契。
在拉孜县彭措林乡谢雄村,在工地从事多年的陈师傅正手把手传授小工格桑次仁钢筋制作技艺。“我们主要从事钢筋工作,能为当地群众传授技术,感到十分高兴。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当地群众也经常给我们送一些甜茶、酥油茶和美食。各族群众相互帮助、相互依靠,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陈师傅介绍道。
跨越千山万水的援建之情,在朝夕相处、并肩战斗中,化作了血脉相融的骨肉亲情,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雪域高原。当各族群众共同站在亲手建成的新房屋顶,仰望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开怀大笑时,汗水浇筑的情谊,已升华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恢宏乐章。
如今,受灾群众已开启幸福新生活。在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新房交付现场,和煦暖阳洒满崭新洁白的藏式小院。随着喜庆的鞭炮脆响,施工方项目经理郑重地将象征希望与安定的“金钥匙”交到受灾群众代表手中。曾日夜奋战的工人们来自天南海北、不同民族,此刻整齐列队。村民们手捧洁白的哈达、醇香的青稞酒与寓意吉祥的“切玛”五谷盒,将最深沉的谢意献给这些血脉相连的“亲人”。项目经理搀扶着年迈的藏族老人迈过崭新的门槛,动情地说:“从浇筑第一车混凝土到交付钥匙,我们争分夺秒,拼的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责任,更是对民族团结誓言的坚定守护。”远处,汉族、藏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手挽着手,身着节日的盛装,在庄严的国旗下,跳起欢快的锅庄,定格成一幅其乐融融的民族团结画卷。
目前,定日、拉孜、萨嘎、定结等受灾县的建成的新居全部严格按照“八度设防、绿色建筑”国家标准建设,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交付使用,兑现了庄严承诺。今年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这片经历过创伤的土地,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守望相助的团结盛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
来源:日喀则融媒融合采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