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精准保障定日地震受灾群众住有所居

发布时间:2025-08-17 作者: 来源:日喀则融媒融合采编部


2025年1月7日,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倒塌。地震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并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定日县抗震救灾工作,为我们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统筹指挥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民房建设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全力以赴抓质量、抢进度、保安全、守廉洁。历经半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昔日的废墟之上,一座座安全舒适、富有民族特色与现代气息的新家园拔地而起,受灾群众顺利入住,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成为灾后重生最生动的注脚。

为了确保受灾群众早日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自治区积极筹措财政资金,对民房重建进行配套补助,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央企、国企主动捐建,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在深入调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制定重建方案,针对不同家庭人口规模,推出6种精准适配户型,实现了“人口与面积”的精准匹配,既有效满足了灾区群众当下需求,同时也为灾区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

安全与质量是民房建设的生命线,也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自治区党委和王君正书记多次要求,要树牢正确政绩观,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真正把重建项目建成放心工程、民心工程。重建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把“进度”紧抓在手,把“安全”常抓不懈,强化全过程监管,各参建企业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选用优质建材,精心建设施工。如今,曾经脆弱的土木结构房屋已经被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新居所取代。在受灾最严重的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新建的126套住房整齐排列,村民罗布在自家新房重建期间,每天到现场“打卡”,亲眼见证了新家从钢筋水泥中拔地而起。“房子不仅建得快,质量还很好”,他朴实的话语满含感激。设计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地域特色,白色外墙的藏式基调巧妙融合现代线条与当地风貌,既有效传承了文化根脉,又提升了居住舒适度。室内“客、厨、卧”分离的现代布局,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群众不断适应更加幸福美好的高品质现代生活。

搬进新居,开启了受灾群众幸福生活的新篇章。行走在森嘎村,孩子们在房前空地嬉戏玩耍,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喝着酥油茶、拉着家常,欢声笑语洋溢在新村的各个角落。拉孜县锡钦乡夏拉苏村康嘎自然村的阿佳巴桑家中有11口人,看着崭新的260平米大房子,她激动不已:“靠我们自己盖这样的房子根本不可能!党和政府帮我们实现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梦。”她算了一笔账,自建需70余万元,对她家来说,这是个天文数字。“多亏党和国家的关怀,这新房子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未来的日子!”村民扎西次仁一家7口在160平方米的新房里合影留念,他特意留了间储藏室:“以后囤满青稞和酥油,再也不怕灾害了。政策好不好,看房子一天天高起来就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罗布的孩子对新家能洗澡感到特别开心……重建不仅解决了群众安居的问题,更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提振了群众的精气神。

这背后,靠的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区内到区外,党政军警民齐上阵,东西南北中同行动,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支援,共同凝聚起的磅礴伟力。从震后满目疮痍到如今美丽新居,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奇迹,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基层的成功实践。广大灾区群众既是重建家园的积极参与者,更是这场沧桑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森嘎村党支部书记巴桑感慨:“如今顺利入住,村民们心里特别高兴,干劲也更足了。”正如一位村民所言:“好在新的生活已经开始了,未来总得靠自己。”这朴素的信念,正是灾区群众用乐观、勤劳和坚韧挥别阴霾、拥抱未来的真实写照。受灾群众不等不靠,积极投身生产恢复,开商店、种蔬菜、计划开民宿、就近务工、学习手艺打算开饭店……新的生活图景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如今,驱车行驶在定日、拉孜等地,窗外的崭新村落静静诉说着地震后的重生故事。那些整齐的藏式新居、忙碌的身影、孩童的欢笑,共同谱写了一曲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重建美好家园的壮丽凯歌。新家园,新起点,灾区群众正满怀信心,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来源:日喀则融媒融合采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