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喀则市拉孜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机器的轰鸣声与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动人的家园重生乐章。在这里,群众与建设者心手相牵,用汗水浇灌希望,以情谊筑牢根基,在这片历经考验的土地上,书写着民族团结的生动篇章。
在德林村的重建现场,一片繁忙景象。藏族老人仁增家的新房迎来了封顶的喜庆时刻,老人的大女儿次仁卓嘎早早地爬上房顶,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稳稳地插在屋顶,红旗下,她的笑容像高原的格桑花般灿烂。
“感谢你们把家建得这么结实!”次仁卓嘎拿着切玛盒,按照藏族传统向工人们献上祝福。工人师傅们接过切玛,用刚学会的藏语说着“扎西德勒”,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意。
随着搅拌机的启动,混凝土浇筑工作紧张有序地展开。工人们围成一圈紧紧抓着水泥管道开始浇筑,仁增一家也在为封顶仪式忙碌着。当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封顶仪式正式开始。仁增代表全家为施工队献上洁白的哈达,一条条哈达在阳光下飘扬,如同连接心与心的纽带。
“对我来说,这次灾后恢复重建,我很放心,质量方面更是没话说。”仁增老人感激地说道。
西藏凌和公司三十号标段(德林施工队)现场负责人陈林也表示:“我们和当地老百姓相处得很融洽,施工过程中,老百姓经常给我们送一些当地的特产,家里面的美食,甜茶、酥油茶之类的。工作中我们积极沟通,遇到一些小问题都能及时解决。”

仁增老人亲切对施工队说:“你们就像我的孩子,把我们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来建。”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酥油茶与饼子,聊着家常,从施工细节到高原的风土人情,再到生活趣事,笑声一次次在院落里回荡。
拉孜县曲下镇德林村党支部书记次旺感慨地说:“在灾后重建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前面,我们德林村的村干部、驻村干部和老百姓跟着施工队拧成一股劲往前干,我们的汗水没白流,大伙儿的心也越来越靠近。这不同民族互帮互助的劲儿,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废墟上开得更鲜艳,也给我们村子重新站起来补足了最实在的精气神儿。”
走进拉孜县彭措林乡谢曲村的灾后重建施工现场,各民族齐心协力重建家园的暖心故事正不断上演。在钢筋制作工地记者看到,从事钢筋工作多年的陈师傅正手把手传授小工格桑次仁钢筋制作技艺。“我们主要从事钢筋工作,也给当地小工传授钢筋技术,像箍筋制作、梁的制作、钣金盖筋制作等。”陈师傅介绍道。
从传授技术到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再到汉族师傅帮村民检修电路,在拉孜县的每一个重建现场,点点滴滴的温暖汇聚成了民族团结的洪流。重建的不仅仅是家园,更是凝聚了人心。各族同胞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当新的村庄在废墟上崛起,那坚固的房屋旁,是跨越民族的深情厚谊,如同高原上的雪山与湖泊,相依相偎,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