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珠峰脚下话变迁”系列报道
简约古朴的面具、高亢悠长的唱腔、色彩艳丽的服饰、粗犷奔放的步法、铿锵有力的鼓钹……这是藏戏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流传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而说起藏戏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始人——汤东杰布。
14世纪,汤东杰布出生于日喀则市昂仁县,身为出家人的他看到乡亲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渡江,便立下愿望在雅江上修建桥梁造福两岸百姓。于是,他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与说唱、舞蹈相结合,编排成表演用于募集钱款,创建了藏戏最初的形态。
在昂仁县日吾其乡,至今还保留着有关汤东杰布的痕迹,除了横跨雅江的铁索桥和山坡上的遗址,便是在区内颇负盛名的迥巴藏戏。听说采访团要来,第11代传承人扎西曲培专门在村里等候,将迥巴藏戏的前世今生向记者娓娓道来。
扎西曲培说,目前迥巴藏戏只存在于昂仁县,主要集中在日吾其乡的日吾其村,这也让迥巴藏戏显得异常珍贵,在蓝面具藏戏四大流派(迥巴、湘巴、江嘎尔、觉木隆)中,于2006年率先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就是这一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数百年的传承中却历经波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苦。“过去,藏戏团到外地演出,演员们要赶着毛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次外出少则一个月多则两三个月,而演出仅能换取一些青稞、糌粑或者牛羊肉,2/3作为公共开支,1/3作为个人辛苦费。”扎西曲培说,由于没有完善的体系和机制,迥巴藏戏时常处于青黄不接的境地。
2000年进入藏戏团,2008年成为业务骨干,2015年成为非遗候选人,2018年成为县级传承人,2020年成为市级传承人,2024年成为自治区级传承人……一路走来,扎西曲培亲眼见证了迥巴藏戏拂去历史的烟尘,在新时代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据了解,2000年以来,昂仁县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设立迥巴藏戏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藏戏的服装道具、排练演出、挖掘培育以及传承保护等。期间,淄博市援藏工作组还投资建设了传习中心,采购了演出专用的大巴车,并参与濒危藏戏影像拍摄和戏志编写,极大地促进了迥巴藏戏的发展。
“今后,我将不遗余力传承和发扬迥巴藏戏,把民族传统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同时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生生不息。”扎西曲培表示,正是在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少数民族文化才得以保护和传承,自己也才能潜心研究迥巴藏戏和开展教学。
“在不断学习中,我逐渐领悟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每一次的表演,都能感受到迥巴藏戏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感染力,这份经历让我倍感欣慰。”作为县级传承人的益西南木加,从小就对音乐、舞蹈和戏剧非常着迷,从2012年进入藏戏团至今,他已是两部剧目的主演及教员。益西南木加介绍说,迥巴藏戏传承最大的特点就是师带徒、一对一、手把手。
日吾其村共有160多户800余人,70%以上都直接或间接参与过与藏戏有关的活动。文化的基因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益西南木加的小儿子扎西顿珠,生活当中随时能来一段迥巴藏戏,在“非遗进校园”的活动里,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小明星”。
“我在戏里扮演益卓拉姆、拉吉云丹两个角色,她们的正直、善良与坚韧打动着我,我会努力在舞台上将她们的故事演绎好。”同样因为热爱,参琼卓拉进入藏戏团时只有16岁,如今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却依然活跃在藏戏团的排练演出中。
参琼卓拉说,藏戏团的演员平均每年演出四五十场,每场能得到200元的报酬,一年下来有10000元左右的收入,虽然不多但能够作为农牧业生产之外的补贴。
2017年起,县文旅部门将每年5万元的场次补贴提升至7.5万元,在桑桑赛马暨汤东文化旅游节上,还额外增加5万元的演出费用。浓厚的文化氛围,群众的积极参与,再加上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使迥巴藏戏不仅稳固地传承下来,更是走出了区外走向了全国,先后赴青海、山东、浙江及上海参加戏剧界演出,引发了强烈的轰动和反响。
目前,藏戏团成员已发展到23人,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18岁,老中青持续接力,将藏戏不断发扬光大。老艺人加布欣慰地说,看着藏戏团从默默无闻到殊荣无数,作为老一辈的演员他感到非常高兴,并坚信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迥巴藏戏,将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
作为汤东杰布的“同乡”,当地群众总会无意识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同时为生在藏戏之乡而深感自豪。“我们生长在日吾其,从小便和藏戏形影不离,每到赛马节、望果节和藏历新年,精彩的表演总会让人沉醉其中,也欢迎八方游客来我们日吾其,亲身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日吾其村群众次旺欧珠如是说。
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接力过程。昂仁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尼玛琼拉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通过人才培养、宣传推广、保护传承等举措,持续挖掘利用好资源优势,不断擦亮“迥巴藏戏”金字招牌,创新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切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