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紧邻桑珠孜区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多林预处理厂内,机械臂精准抓取垃圾的轰鸣声与传送带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高原生态治理的创新图景。
这座总投资1.15亿元,占地50亩的现代化工厂,正以每日320余吨的处理量将生活垃圾转化为绿色能源,标志着日喀则市在垃圾治理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
走进预处理车间,卸货车自动卸料,抓斗系统将垃圾抓取投送至传送带上。面对铁皮、易拉罐等垃圾,破碎分离设备通过智能识别和机械粉碎,将其与可燃物质分离;滚筒筛进行精细筛分后,垃圾被制成高热值燃料棒。这些预处理后的半成品由压缩车运往各县水泥窑工厂,进行水泥窑协同处置,实现了从垃圾处理到能源再生的闭环。
“自今年一、二月份投产至今,我们已处理垃圾5.1万吨,半成品经过水泥窑高温焚烧后,不会产生废灰废气,从而实现无害化处理。”日喀则高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王国相介绍道,“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让垃圾彻底告别‘一埋了之’,真正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据测算,该厂全面达产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使用3.5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万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轮驱动成效显著。
日喀则市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打破了传统填埋模式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与环境污染的风险,以循环经济思维重塑垃圾处理产业链,为全国高原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方案。随着产能持续释放,日喀则正逐步构建起“源头分类—中端预处理—末端协同处置”的现代化垃圾治理体系,让生活垃圾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