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我市致力于打造高原和美乡村,投入9.44亿元衔接资金,建设61个示范村。完成5605户农牧区厕所改造,实现16669户人畜分离,极大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活环境。组织动员15.91万余人次开展6100余场次“四清两改”集中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清理垃圾6600余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处处呈现出整洁、清新的景象。
生态旅游同样成绩斐然,我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精心打造珠峰、扎什伦布寺等精品旅游线路,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游客们在这里既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能感受到浓郁的民俗文化,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生态旅游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我市积极创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让农牧民切实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全年精心甄选96516个生态岗位,落实生态岗位补助资金3.3456亿元,人均增收3500元,并且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100%兑现到农牧民手中,极大激发了农牧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在示范创建方面,我市成果丰硕,成功创建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27个乡镇、1359个村居,35家单位成功创建“无废口岸”“无废寺庙”“无废村居(社区)”,形成了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我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开展“生态田间”行动,围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在农膜及农兽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方面,创新管理模式,由各县区农业农村局统一设立回收点,各乡镇、村定期组织群众进行捡拾。2024年投入资金126万元,截至目前已累计回收23.8吨,兑现群众补贴15万元,预计还可回收7吨,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守护了田间的绿色生态。
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上,我市真抓实干,对全市优先保护类188.5万亩耕地、安全利用类32.67万亩耕地以及严格管控类2218亩耕地,全面落实深松整地作业、增施有机肥、农作物转作倒茬等措施,耕地安全利用协同监测项目已全面完成土壤和农作物采样检测工作,土壤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9.2%,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84万公顷,同比增长0.9%,其中青稞6.25万公顷,同比增长0.5%;粮食产量45.8万吨,同比增长4.2%,单产达到892.18斤/亩,相比2023年提高27.28斤/亩,其中青稞产量42.49万吨,同比增长4.1%,单产达到906.07斤/亩,相比2023年提高31.47斤/亩。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任务11.81万亩,已完成面积11.36万亩,任务进度96%,在全区处于领先地位。项目区内青稞良种覆盖率达100%,种植方式向绿色、有机、生态转变,形成多个绿色优质青稞、小麦、油菜生产区。
此外,我市还大力推动人工种草,促进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协调发展。围绕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发展为导向,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生态修复建设任务,引导和鼓励农牧民积极参与,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种草养地、种草养畜、林草间作、沙固水聚”草业发展之路,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注入强大动力。
日喀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强大引擎,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如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产业兴旺发达,乡村生态宜居,百姓生活富裕,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