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尼两国山水相依、世代友好,两国人民心意相通、休戚与共。自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作为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日喀则对外开放水平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经贸往来的不断深化,人员往来的不断密切。
在日喀则市区扎德西路,有一家名为“喜嘎餐厅”的尼泊尔饭店,饭店装修风格独特,极具尼泊尔异域风情。老板Sanjay(桑杰)是地地道道的尼泊尔人,他主营的尼泊尔餐因口味正宗深受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据了解,桑杰20岁就开始学习厨师,后来到樟木口岸一家餐厅工作,并与当地一位藏族姑娘组建了幸福的家庭。直到2015年“4·25”地震,他们才辗转来到日喀则市区,经过五、六年的不懈努力,与朋友合开了这家饭店。
“我在日喀则开餐厅,是因为这里环境不错,人也非常友好。”桑杰说,日喀则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他希望各地的朋友都能品尝到正宗的尼泊尔美食,也希望自己的餐厅成为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纽带。
在市区樟木商城做生意的德央,出生在尼泊尔却成长在中国,年纪不大的她,除了尼语和藏语,还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在她的店铺内,既有尼泊尔的铜器、木雕、披肩、红茶、香料等特产,也有法国的红酒、香水,以及日本的暖瓶、保温杯等产品。
9年前,德央和父母来到日喀则,现在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里,在她的心目中早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按她的说法,日喀则不仅有绮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的传统美食,还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无限商机。
近些年,尽管经营尼泊尔商品的店铺越来越多,但德央依旧坚持维系着自己的小店。同很多年轻人一样,德央追求时尚,也酷爱自由。“我非常喜欢日喀则,也很乐意向朋友们介绍日喀则,欢迎大家来樟木商城选购尼泊尔好货。”她说,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
同样,家住樟木新区的次仁,和丈夫ram(冉闵)开了一家尼泊尔工艺品店。她和丈夫是在樟木做手机生意时认识的,现在两人已经结婚12年,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大的上四年级,小的上二年级,一家人在日喀则生活美满、其乐融融。
次仁说,因为探亲和进货的原因,丈夫每年要在加德满都和日喀则之间往返好几趟,开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让出行变得非常便捷。同时,尼泊尔商品因其物美价廉、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受到顾客的广泛欢迎。
平时,冉闵除了进货和看店,就是在家做饭和料理家务,他不但有一手尼泊尔厨艺,对藏餐和中餐也颇有研究。这段时间,冉闵正加强科目一的学习,打算拿到驾照后提升一家人的生活品质。他说,之前回尼泊尔要绕道吉隆,自去年樟木恢复客运功能后,出入往来更加方便快捷了。
“我喜欢中国,喜欢在日喀则生活,我也会把这里的好产品带回尼泊尔,让更多的人知道日喀则、了解日喀则、爱上日喀则。”最后,冉闵表露了自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