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灾后重建一线高高飘扬】酥油茶飘香时

发布时间:2025-10-30 作者: 来源:云端珠峰

废墟之上,希望如何破土拔节;山河之间,大爱如何跨越千里;一甲子岁月里,信仰的力量如何穿越时空,在雪域高原续写新的传奇。

新春的暖风,拂过珠峰脚下尚未褪尽的寒意与伤痕。一份跨越四千公里的深情,悄然抵达定日灾区——北京八一学校孩子们手绘的明信片和书信,满载着最纯真的牵挂,飞进了“青青稞稞 暖馨小屋”。当灾区孩子捧起这份来自首都的心意,眼中闪烁的不只是感动的泪光,更是被远方温暖点亮的希望。这份童真的连接,如同雪域早春的第一抹新绿,正预告着重生与交融的力量。

每份真挚的感动,都在时光里生长出温暖的回响。嘎旦村五年级的巴桑普赤和米玛拉姆,用两天时间细细勾勒出一幅“心连心”的画作,回赠给北京的朋友;森嘎村的旦增普尺曾用稚嫩却郑重的声音邀约:“新房很快就会建好,等新家建好了,请你们来喝阿妈打的酥油茶。”

而今,这声期盼已成现实。旦增普尺和乡亲们早已搬进温暖的新居,袅袅炊烟升起,阿妈的酥油茶正飘着醇厚的馨香,等待着兑现那份跨越山河的童真约定。“新家建好时,酥油茶飘香”——这句曾藏着最深切期盼的话,不仅点燃了共同愿景,更成为废墟之上希望升腾的最美注脚。

钢筋为笔,冻土为卷。重建的号角在珠峰脚下响彻云霄。灾区各级党组织把战斗堡垒筑在最前沿,“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成了最坚实的靠山。从萨嘎县网格管理的精细创新,到定日县为独居老人加装的暖心扶手;从拉孜县“政策轻骑兵”疾驰入户的身影,到萨迦县党员昼夜攻坚、巧解纠纷的担当;从定结县“宿村夜话”里倾听民忧的耐心,到昂仁县“零容忍”排查隐患的坚决,再到岗巴县党员突击队日夜护航的执着……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党徽闪耀;哪里有呼唤,哪里就有组织的力量抵达。

如今,崭新的藏式民居拔地而起,书声与炊烟重回大地。而最动人的“重建”,藏在人心深处。定日县嘎旦村的旦增萨珍,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党员们徒手刨废墟的样子,让我读懂了初心”。从地动山摇时的“我先上”,到重建工地上的“让我来”,这堂生死淬炼的“实景党课”昭示着:党徽的重量,是托起生命的千钧臂膀;星火守夜的温度,足以焐热每一寸破碎的山河。

在拉孜县曲下镇,73岁的尼玛老人颤抖着指向眼前的新房哽咽道:“旧社会我是连父亲都没见过的农奴娃,7岁那年,民主改革的阳光终于照进生活。现在房子震塌了,党又给我们盖了更好的。”他沧桑的瞳孔里倒映的,不只是个体命运从黑暗到光明的史诗翻转,更是雪域高原跨越一甲子、从枷锁崩裂到浴火重生的壮阔历程。从1959年砸碎铁链的春雷,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的曙光,再到2025年废墟上崛起的新房——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党的恩情与时代的荣光。

今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六十年风云激荡,一甲子换了人间。从农奴制枷锁的崩裂,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宣言;从酥油灯摇曳的微光,到万家灯火点亮雪域高原。这沧桑巨变,深深镌刻在尼玛老人抚摸新居的掌纹里,更在此次抗震救灾的史诗中迸发光芒。当鲜红的党旗在废墟之上擎起希望,当720份入党申请书在瓦砾中郑重递交,当五十六个民族的血脉深情融化寒霜——这岂止是一场救灾?这分明是西藏自治区六十载辉煌历程中,“人民至上”如磐初心最滚烫、最雄浑的时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