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聂拉木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以“书记项目”领办机制,推动基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2025年上半年,通过实施“书记项目”,解决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网格功能弱化、群众自治意识不强等基层治理难点堵点问题9个,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动“书记项目”
坚持把“书记项目”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县委书记带头抓、乡镇书记具体抓、村党组织书记落实抓”的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县委书记先后以集中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召集组织、政法、社工等部门3次研究解决“书记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调研5次,现场指导工作20余次,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制定出台《聂拉木县2025年度县委书记领办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举措、推进方式和相关要求,实行项目化管理、清单式推进,确保每个环节有专人负责、有时间节点、有评估标准。

图为聂拉木县“书记项目”启动会现场
(启动会以聂拉木县琐作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揭牌仪式为契机召开)

图为县委书记在聂拉木县乃龙乡调研“书记项目”数字乡村工作
二、聚焦专项行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一)实施“四抓四强”攻坚行动,锻造基层治理“红色引擎”。坚持把组织建设作为基层治理主心骨,以“四抓四强”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提升组织引领力。一是抓组织建设强战斗堡垒。按照《日喀则市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分类管理办法(试行)》,采取党组织自评、乡镇党委初审、县委评定三个步骤,对排查出的2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和7个重点关注村级党组织,制定完成“一支部一方案”,明确检验整顿成效的时间节点,并将整顿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党建指标重要内容。二是抓人才培养强班子队伍。着眼2026年村(居)班子换届,对44个村(居)进行全覆盖摸排16次,征集后备力量人选建议137条,逐步完善村(居)干部后备库。制定《聂拉木县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领导联系制度》,7名包乡县级领导联系7个重点村(居),44名包村科级干部联系314名后备力量,适时开展谈心谈话19次。依托援藏优势,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选派44名优秀后备干部赴区外开展培训,并针对性开展挂职锻炼活动。三是抓数字赋能强治理手段。积极整合党的建设、综合治理等系统信息资源,打造“智慧党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6个,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工作纪实等组织业务搬上云端。同时,依托平台发现并处理矛盾纠纷20起、解决31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四是抓阵地建设强服务效能。整合14个党群综合服务中心、4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8间“一老一小”日间照料室、9个红色驿站、27家积分超市等场所资源,着力打造“15分钟服务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图为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在波绒乡扎青村摸排换届情况
(二)推进网格“六化”提质行动,织密平安建设“立体网络”。以网格管理为切入点,推进网格“六化”建设,全面提升网格承载力。一是网格组织“体系化”。按照“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将全县划分为44个综合网格、3个专属网格,构建“县综治中心—乡(镇)综治中心—村(居)网格中心—联户单位—联户家庭”五级架构,配备专职网格员47名,兼职网格员结合实际按每个网格2—3名配备,实现治理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二是网格人员“精准化”。推行“1+1+N”(1个网格长、1个网格民警、N个网格员)模式,从条线部门选聘在村从事各类公共管理和服务专职网格员47名,网格民警47名,动态更新网格员信息库,确保队伍“选得准、留得住”。三是网格职责“清单化”。以汉藏双语形式印发“八大类”网格基本职责、专职网格员“七大员”职责、兼职网格员“协助职责”、双联户长“五张明白卡”800余份,通过明确岗位职责、细化任务分工,推动各基层治理力量知责于心、担责于肩。四是网格治理“精细化”。推行“平时+战时”相结合模式,在“平时”,网格员按照确定的“八大类”基本职责开展工作。在“战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按照包保联系制度,支援干部、志愿者下沉至网格,有序开展各项工作。截至目前,模拟“战时”情景50余次。五是网格培训“多样化”。县委政法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以短期集训、以会代训、集中轮训等模式,系统培训基层骨干力量600余人次。同步指导乡(镇)制定培训计划7份,力争实现全覆盖培训。六是网格考核“长效化”。建立健全网格员激励机制,结合作用发挥情况定期开展评估和监督,推动责任落实。截至目前,对10余名优秀网格员在村(居)“两委”换届时、评选“两代表一委员”时予以优先推荐,调整6名履职尽责不到位的网格员,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
(三)深化村规民约规范行动,激活村民自治“内生动力”。以村规民约为重要抓手,通过三项举措,全面提升群众自治力。一是引导村民“自我管理”。立足实际,县委书记带头走访调研44个村(居),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召开座谈会7场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36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44部,确保村规民约符合村情民意。针对私搭乱建、草场纠纷等突出问题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现实背景,成立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村规民约指导组,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文明”主线,汇编37条“三字句”,为44个村(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强化村民“自主监督”。成立44个村规民约执行监督小组,对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督促整改。截至目前,累计劝导不文明行为11起,整改问题6个。县委书记先后3次实地指导各村(居)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奖惩措施与乡村治理积分制融合发展模式,确保公约“落地有声”。三是规范村民“自我决策”。结合乡村振兴新形势、村民生产生活新需求,对14部村规民约开展“回头看”。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现场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对村规民约执行效果的反馈,针对集体资产处置、公共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进一步细化民主决策流程,明确决策机制,确保村民能够全过程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真正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定、自己的家园自己建”。
三、压实责任链条,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构建闭环责任体系。将“书记项目”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指标,联合组织、政法、社工、督查等部门开展专项督查3次,推动责任传导到“神经末梢”。建立定期全周期跟踪机制,对推进缓慢的及时下发督办单,约谈相关责任人,倒逼各级党组织书记主动认领任务、靠前调度指挥,形成责任闭环。二是强化跨部门协同联动。建立月调度、季度汇报机制,针对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累计解决后备干部培育困难、规范村规民约化解历史遗留信访问题等9个,实现部门协作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转变。三是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矩阵,线上依托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载体,开展政策解读3次、成果展示2次,全面展现项目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阶段性成效;线下组织开展座谈交流会、成果观摩会,及时总结推广创新做法和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全社会参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