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1个教师节的温暖氛围中,日喀则的校园里,五星红旗与雪山相映,朗朗书声穿透高原的清风。这里,第四批“组团式”教育援藏教师们正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热忱点亮希望,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土地上,续写着跨越山海的教育守望故事。
踏入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十班物理教师王震海正埋首于教务处案头,专注批改着作业。援藏时日尚短的他,批改完最后一本作业便起身,步履匆匆却沉稳有力地赶往教室,准备下午的第二节课。“同学们,上课!”随着一声温和的招呼,他的课堂正式开启——有条不紊的讲授节奏、如沐春风的话语,与同学们专注凝视、伏案记录的身影相映成辉。课堂间隙,他又俯身驻足,为有疑问的学生细细梳理知识点,耐心解答困惑。
如今,他已逐步适应高原环境,更时常被身边的温暖深深打动。王震海说:“能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一年成为援藏团队的一员,我无比荣幸。这里的孩子比想象中更可爱,学习刻苦、待人有礼,随时都能看到他们坐在楼梯上、操场上背书复习。学校领导和同事也给予了我们极大支持。”他语气坚定,“我们定会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信念,全力以赴为西藏教育添砖加瓦。”
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同为第四批“组团式”教育援藏教师的高一六班语文教师杜怀宝,正以轻松诙谐的风格为学生讲授《沁园春·长沙》。晦涩的词句在他的解读下变得生动易懂,面对学生的提问与不解,他始终面带笑意、耐心聆听,对积极发言的同学更是不吝夸赞,很快便俘获了全班学子的心。课堂结束后,他又马不停蹄返回办公室,埋首批改作业、筹备次日课程,连轴转的节奏里满是对教学的投入。
“来西藏教学是我人生中最独特的体验。”杜怀宝谈及此行,眼中满是动容,“高三学子在路灯下挑灯夜读的身影,让我深受震撼。高一新生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更让我倍感责任重大。”这个教师节对他而言意义非凡:“能和西藏同胞、当地教师一起度过人生中第一个这样特殊的节日,我既觉幸运又温暖。”
节日当天,王震海与杜怀宝不约而同地收到了学生们敬献的鲜花与哈达,一句真挚的“教师节快乐!”更是让两位老师热泪盈眶。教育援藏,从来不止于知识的传递。他们深知,自己更是民族教育交流的 “桥梁搭建者”。如今,一批又一批援藏教师接力坚守,为西藏教育事业注入的不仅是教学资源与方法,更是一种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精神。他们的付出,正悄然改变着高原教育的面貌:越来越多的藏族孩子走出大山,考入理想的大学;越来越多的当地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撑起家乡教育的“一片天”。在第41个教师节这个特殊的节点,这些高原上的“教育燃灯者”,用坚守与热忱证明——教育无界,大爱无疆,他们笔下的教育篇章,终将成为推动西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动人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