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领航·重建先锋 | 拉孜县创新“板房党建”模式 筑牢安置点“红色堡垒”

发布时间:2025-03-14 作者: 来源:拉孜县委组织部

定日6.8级地震,与之相邻的拉孜县沦为此次地震的受灾区。地震发生后,为了在安置群众中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拉孜县因地制宜探索“板房党建”,全力做好安置群众服务保障等工作,为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红色堡垒,板房党旗别样红。为更好地服务灾区群众,拉孜县委组织部及时研究制定《拉孜县关于抗震救灾工作中成立安置点临时党支部的通知》,在126个临时安置点,建立起29个临时党支部和10个临时党小组。由各乡(镇)包村领导班子成员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整合驻村工作队队长、下沉干部、乡村振兴专干等多方力量,构建起强有力的临时党支部班子。在临时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综合协调、卫生防疫、党员志愿服务、物资保障、安保维稳、宣传宣讲6个抗震救灾工作小组,形成“1+6”组织保障体系,多线履职、协同作战,确保安置点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党旗汇聚,一线力量筑长城。临时党支部迅速行动,亮出旗帜、挂出牌子,方便党员第一时间找到组织、凝聚在一起。1212名党员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到临时党支部报到。根据报到党员数量和安置点群众人数,因地制宜组建了49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将临时党支部打造成群众便民服务站。通过24小时不间断服务受灾群众,提供医疗、警务等各类服务,并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确保临时安置点社会局势和谐稳定。同时,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化网格化管理机制,构建“乡(镇)包村领导班子 + 派出所民警 + 村干部 + 网格长 + 双联户长”的临时网格体系,统筹调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力量,实现统一划网入格、分工负责,将临时党支部打造成为基层治理的“指挥所”。

    温情传递,板房服务暖民心。建立“服务群众进板房”工作机制,临时党支部班子成员常态化走访安置点所有板房,深入了解群众服务需求和困难诉求,重点关注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情绪状态,形成详细的需求清单,并根据不同阶段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探索“三进板房”等服务体系,开展了一系列贴心服务活动。如“走访慰问进板房”,针对留守老小、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行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安全保障进板房”,在临时安置点设置13个板房警务室和36个板房医务室,落实群众健康每日一检、治安巡逻每日一次,筑牢安全健康防线;“心理疏导进板房”,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走进板房,为重点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援助和爱心帮困,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建生活信心。

地震发生以来,拉孜县在安置点累计开展服务群众活动980余次,志愿巡逻1450余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370余件,调处矛盾纠纷97件,通过抓实抓细过渡安置各项工作,确保每位受灾群众住得踏实住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