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全会提出的这一重要部署,如何结合实际推动全会精神在乡村落地生根?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纳尔乡德庆村用一本小小的“积分存折”,探索出一条乡村善治新路。
清晨,德庆村村民扎西出门前,先把院子里里外外收拾了一遍。“弄干净了,月底评比能加分,还能去积分超市换东西!”他一边拍掉手上的灰,一边乐呵呵地说。
“之前,村里通知打扫公共区域,喊破嗓子,来的人也是寥寥无几,都觉得是干部的事。”党员次仁多吉回忆道。现在,情况完全变了样——村里议事,大家争相发言;公共区域打扫,人人都来搭把手。
这些变化要从德庆村推行的“积分制”说起。
在纳尔乡政府的指导下,德庆村“两委”细化积分指标,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群策群力、环境整治、议事协商等,有效激发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把“村民自治”落到实处。
“积分制”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还悄悄改变着村民的法治观念。德庆村推动“积分制”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将依法办事、遵规守约、矛盾化解等内容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指标,通过“积分+”的形式,让村民在积分积累中增强法治意识。
在德庆村党群服务中心,积分兑换点和法治咨询台相邻而设,村民可灵活选择积分兑换和法治咨询的问题。平日里,这里定期开展理论宣讲、法治讲座、案例解读,引导村民加强学习,用积分记录自身守法行为,让依法办事成为每个村民的“内在自觉”。
“上次我家的占地纠纷,村里依法给调解了,双方心平气和,问题圆满化解,还赚到了积分,得到了实惠。”村民德吉高兴地说。
德庆村定期更新的德治积分榜,是村民最关注的光荣榜。村里将德治建设融入积分管理全过程,用积分“量化”美德、“晾晒”文明。党员带头,村民争相参与公益事业、践行传统美德,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好风气。
“看着积分榜上自己的名字排在前列,比得什么奖励都高兴。”村民达珍说,“现在,大家都暗地里比着,看谁家好事做得多,谁家老人照顾得好。”
“积分制”像一条纽带连起了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这本越记越厚的“积分存折”,存进去的是一个个具体行动,取出来的是整个乡村治理的新气象。
“下一步,我们将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完善积分管理体系,丰富积分兑换品类,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德庆村党支部书记拉巴顿珠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