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新居,如格桑花般绽放在雪域高原,它们不仅装点了这片坚韧的土地,更承载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深情厚谊,为3.25万户受灾群众筑起了坚固的生命安全屏障。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更是党和政府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以来,日喀则市严格执行8度抗震设防标准,每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责任感。“住在新房里,我们的安全感十足!”灾区群众纷纷竖起拇指赞叹道。
重建工作启动以来,日喀则市将质量摆在首位,将安全握在手中,积极探索贯通融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织密监督网络、凝聚监督合力,推动重建工作走向“规范化”。
在拉孜县的一处重建现场,监理人员发现某项目砌体材料强度不达标,立即启动整改程序。借助西藏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平台,对相关责任企业予以信用扣分,并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不良信息公示,有力震慑了企业不良行为。
智慧化工地服务与监管平台在重建过程中发挥着“天眼”作用。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质量监督人员可实时查看各施工点位进展,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整改处理。在定日县长所乡项目点,依托该平台一次性发现施工现场12处问题,整改通知迅速下达,所有问题在24小时内全部解决。
“科技手段让质量监管不留死角。”一位现场质量监督员感慨地说。智慧工地平台成为质量监督人员的好帮手助力发现并整改多项问题,极大提升了监管效能。
“我们不仅是重建的受益者,更是工程质量的监督者。”森嘎村群众顿珠站在新居前自豪地说。在重建过程中,各村推选群众代表参与质量监督,并建立“一户一档”质量档案,让群众真正成为重建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萨迦县麻布加乡组建由基层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质量监督理事会,对建材质量、施工工艺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曾有监督员发现某批次钢筋机械连接件存在质量问题,立即上报并推动全面更换,坚决守住质量底线。
房屋地基深度较传统住宅加深60%以上、优质保温材料广泛运用、科学合理的布局设计、保留传统特色……如今,这些新居从“纸上蓝图”变为“实景画卷”,细节中尽显为民初心,让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