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区内8个机场。
2024年7月8日,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完工并投运。
2024年9月20日,国内建筑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的高高原塔台——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新塔台投入运行。
1965年3月1日,中国民航拉萨站建立;3月2日,拉萨—成都—北京航线正式开通。
八月将尽,高原的晨风已染上初秋的凉意,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3航站楼犹如雪莲花在澄澈的晴空下熠熠生辉。一场关于“雪域天路”的盛会——西藏民航通航60周年座谈会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拉开帷幕。
1965年,西藏民航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第三极”艰难起航,克服高寒缺氧、地形复杂、气象多变等世界性难题,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航空出行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时代答卷。
破穹:
跨越高原天堑
受高原特殊地形和恶劣气候影响,西藏曾被视为不可逾越的“空中禁区”。在这里开辟航线、新建机场面临着重重挑战:飞机性能差、飞行经验空白、气象资料匮乏、航行地图不精确、导航设施不完备等,每一项都难以逾越。
无畏开拓,筑起雪域天路。1955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辟北京至拉萨民用航线的重要指示。1956年4月26日,当雄草原上建起了简易跑道;5月26日,韩琳机组驾驶伊尔-12型飞机从北线试航,穿破层层云障,成功降落在雪山环抱的当雄机场,填补了我国高高原飞行的空白;9月5日,历时118天,西藏第一座机场——当雄机场建成。此后的10年间,多次组织试飞。1965年3月1日,民航第一飞行大队孙权贵和毕春芳机组驾驶伊尔-18型飞机从北京起飞,次日平稳降落当雄机场,北京-成都-拉萨航线正式通航,西藏民航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就此开启。
攻坚克难,托起银鹰的翅膀。西藏民航用60年定义了高高原机场建设标准。1995年,海拔4334米的昌都邦达机场建成通航,创下当时世界海拔最高机场纪录;2006年,林芝米林机场通航突破了地形限制,开创RNP导航技术应用先河;2021—2023年,西藏民航努力克服施工期短、建材组织及运输难度大、人员设备降效大等重重困难,争分夺秒推进项目建设,仅用2年时间就投用了山南隆子、日喀则定日机场、拉萨贡嘎国际机场第二跑道,用3年时间投用了阿里普兰机场,展现了高高原机场建设速度。
面对土方量大、填挖方边坡高、冻土层冬季冻结膨胀和夏季消融沉降、地下水位高等难题,西藏民航人创新研发特种混凝土工艺、冻土处理工法、BIM模拟施工等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高高原机场建设标准”,不仅解决了建设难题,更为高高原机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西藏经验”。
智慧赋能,驶入运营“快车道”。西藏民航生产运行保障实现从“手工操作”到“智慧驱动”的跨越,催生了一场高高原技术革命。通航初期,管制员用算盘计算航班间隔,气象员手工绘制天气图,场务员用简陋工具维护跑道,机场每天运行时间不足6小时。而今,应用RNP AR飞行程序、甚高频、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等技术,系统性重构了航班间隔计算逻辑,空域效能大幅提升;依托应用自动观测、数值预报和秒级预警技术的智能气象系统,全要素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2023年建成投运的拉萨贡嘎国际机场第二跑道集成温控、自融雪等尖端科技,显著提升了飞行区运行效率;特别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08年助航灯光系统的启用,终结了西藏民航43年无夜航的历史。这场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华丽转身,破解了高高原机场运营的难题,为雪域天路插上了智慧翅膀。
蝶变:
书写世界高高原机场运行奇迹
巍巍高原见证蝶变。60年来,西藏民航安全运行纪录不断刷新,运输规模大幅跃升,项目建设富有成效,服务品质全面提升,治理体系日趋成熟,运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筑牢安全防线,安全纪录不断刷新。从通航初期依靠人工经验,到技术与制度协同发力的系统化管理,再到数字化与深化改革双轮驱动的现代化治理,西藏民航持续革新安全管理理念,不断夯实安全运行根基,着力构建高水平安全体系,连续保障安全飞行60年,创造了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保障飞行难度最大地区安全飞行时间最长纪录。始终牢记“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四个责任”落地见效;深化体系建设,构建六大安全管理体系;强化风险隐患防控,聚焦空管、跑道、空防三大核心风险,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建立重大隐患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强化科技赋能,建设应用新塔台自动化、场面监视雷达、智能气象观测等系统,实现全天候精密监控;引入智慧生产运行、智慧驱鸟、智慧安防等系统,提升智能化保障水平。从最初“看不到、叫不到、听不到”的艰难起步,到如今不断筑牢安全防线,在世界屋脊筑起了坚实的航空安全屏障。
织就立体交通网,运输规模大幅跃升。60年间,西藏航线由1条拓展至193条,执飞航空公司从1家发展到12家,通航城市由2个增加到81个,日均航班量跃升至220余班,高峰小时起降34架次,织就了辐射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和援藏省份,以及尼泊尔、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航线网。旅客吞吐量呈现稳步攀升态势,2006、2012、2014、2016、2018、2021、2024年旅客吞吐量分别突破100万、200万、300万、400万、500万、600万、700万人次,较通航初期增长1700余倍;货邮吞吐量从通航初期的14.9吨增长至5.2万吨,增长近3500倍。2024年,西藏民航累计保障航班起降6.7万架次、旅客吞吐量760.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2万吨,分别同比增长9.9%、10.3%、9.9%,刷新历史纪录;“十四五”以来,累计保障航班起降29.46万架次、旅客吞吐量3188.2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3.51万吨,同比“十三五”时期分别增长28%、28%、19%。
加快基建步伐,综合体系加快构建。西藏民航大力推进平安、绿色、智慧、人文“四型机场”建设,区内机场由1个发展到8个,航站楼由1座发展到10座,面积由1661平方米增加到15.46万平方米,跑道由1条增加至10条,空管、机场等运行保障设施多次更新迭代。“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历史最多、投资规模历史最大,项目总投资达184.4亿元,先后建成投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3航站楼、山南隆子、日喀则定日、阿里普兰机场,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新建第二跑道以及T1、T2航站楼整体改扩建工程。同时,随着拉萨贡嘎机场正式升级为国际机场,西藏民航正加速构建“一干多支”的现代化机场布局,为打造面向南亚的国际航空枢纽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服务品质,高原特色更加彰显。西藏民航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高原航空服务体系,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温馨的航空出行体验。快捷服务,全区机场平均航班正常率达到88%以上,平均放行正常率达到91.39%。拉萨贡嘎国际机场平均滑入时间7.97分钟、滑出时间12.12分钟,旅客值机平均排队时长缩短至10分钟之内、安检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8分钟之内、首件行李交付平均等候时间仅需6分40秒;全面实现无纸化通关、人脸识别、自助登机;提供一次值机、一次安检、行李直挂等便捷服务,通程航司达18家,通程航班达3474个。舒适服务,提供弥漫式供氧、全区域免费WIFI、智能充电桩等设施设备,让高原候机不再艰辛。温馨服务,创新推出汉藏双语服务、首乘服务、医疗绿色通道等特色服务,特殊旅客服务实现全流程、精细化、智慧化的迭代升级。云端天路正以“有温度的高原服务”新形象,成为展示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深化体制改革,治理体系日趋成熟。西藏区局治理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1965年3月,成立民航拉萨站。1985年2月,组建西藏区局。2022年12月,完成新一轮改革,形成了“1+3”管理架构改革,组建民航西藏监管局、空管中心和机场集团,优化机构职责、人员编制,明确权责分工,实现空管运行一体化、机务管理一体化,完成安全监管、空管运行、机场运营的专业化分离,形成新架构、新机制、新制度、新理念、新队伍的“五新”治理体系。与1965年相比,区局员工由51人增加到3354人,组织机构由7个内设部门发展到了3个下设机构、3个直属单位、8个内设部门,总资产达194亿元。
赋能:
助推西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奋进六十载,西藏民航始终服务国家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了积极贡献。它让边疆发展不再受限于地理阻隔,让民族团结的纽带在空中延伸,让现代化梦想照进高原现实,让生命救援不再受困于险峻山川,被誉为运输“保障线”、社会“进步线”、民族“团结线”和空中“生命线”。
航空联动旅游,西藏经济腾飞。民航在西藏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周转量占西藏交通运输总周转量的68.78%。2024年,西藏全区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761万人次,区外客源及旅游出行占比均达70%;2024年,林芝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5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38亿元,分别是林芝米林机场通航前的35倍和106倍,“航空+旅游”模式成效显著。
临空经济崛起,空港新城拔地起。西藏民航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临空经济带的形成,机场周边住宿、餐饮等关联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电商、物流、商贸等产业加速集聚,形成“机场+城镇+产业”的联动模式。以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为例,其所在的甲竹林镇已从过去的荒凉河滩发展为现代化“空港城”,饭店、旅馆等第三产业占比超过70%,常住人口超5000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区前列。
货运航线通达,藏品“飞”全国。山南市某藏毯合作社负责人高兴地说:“以前我们的藏毯只能在本地卖,现在通过航空运输,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收入翻了好几番。”西藏民航依托货运航线架设的空中通道,成为西藏特色优势资源转化的“加速器”,松茸、虫草等生鲜农产品可实现72小时内运达全国主要城市,藏医药、民族手工艺品等西藏特色产品及高原特色水果远销国内外市场。“十四五”期间,全区机场累计运输西藏特色产品14951吨,其中虫草系列13279吨,松茸1227吨,肉类产品445吨,带动农牧民户均增收超万元。
机场布局完善,千里高原一日还。随着西藏民航的快速发展,进藏难已成历史。从天边阿里到藏东茶马古道,从后藏到西藏江南,密集的航线网络,让“千里高原一日还”成为现实,“早饮酥油茶、午品杭帮菜”的跨省生活方式正在形成。这座“空中金桥”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位拉萨市民说:“以前去区外要坐好几天车,现在早上飞成都,中午就能逛春熙路了!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航空服务延伸,幸福生活进藏。通过航空运输,西藏各族人民不仅更便捷地享受到医疗、教育、邮政等基本公共服务,也深刻改变了高原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通过与12家物流企业开展合作,助力快递业飞速发展,让电商购物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生鲜果蔬、海鲜产品通过航空运输“飞入”西藏,丰富高原百姓的“菜篮子”。同时,西藏民航每年保障3000余名区外西藏班师生寒暑假期往返,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飞往区外就业、旅游、求学。
国际航线拓展,深度融入丝路。西藏民航持续完善航空口岸设施,积极拓展国际航线网络,陆续开通拉萨至加德满都、博卡拉、新加坡、香港4条国际、地区航线,投入使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国际货站,在国家(地区)之间架起了经济贸易、旅游发展、文化交流等多领域的空中桥梁,使西藏更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空中救援迅捷,守护高原生命。从抗震救灾到医疗救援,西藏民航用专业与速度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日喀则定日地震救援中,震后5个多小时恢复定日机场正常运行并紧急开通夜航,确保救援人员及物资的快速投送,累计保障抗震救灾航班、通航任务共74架次,运输救援人员664人次,运输物资176.3吨。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内各机场共计转运危重病人2800余人,保障担架旅客1340余人,为患者搭建起跨区域的“空中生命线”。
赓续:
西藏民航精神代代传
一代代西藏民航人扎根在西藏、奉献在西藏,始终坚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老西藏精神过程中,培育形成了“扎根奉献、忠诚担当、探索进取、服务西藏”的西藏民航精神。
扎根奉献是西藏民航精神的核心底色。1965年的拉萨航站,创业维艰:一年见不到一片绿叶菜,固体酱油拌米饭是家常便饭,宿舍处于山谷之中,狂风裹挟着砂石,拍打着单薄的铁皮板房。然而,老一辈西藏民航人没有退缩——他们架设深水泵、修建水塔,解决饮水难题;建造温室,种植萝卜,在雅鲁藏布江的冰水中捞水草养猪,改善伙食。这份坚韧最终让民航拉萨站获得了“四好航站”的殊荣。在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50%的“生命禁区”阿里,以机电班组为代表的西藏民航人,默默守护着这座连接外界的“空中金桥”。在极寒天气下,他们徒手抢修供水管路,顶风攀杆排障,喷灯、棉被是他们最可靠的“战友”,通航15年来,他们精心守护着每一次起降。从天路的开拓者到守护者,一代代西藏民航人与严寒、低氧、干燥、狂风为伴,扎根雪域之巅,守护着这条云端天路的畅通与安全。
忠诚担当是西藏民航精神的政治品格。1971年,万名军民在邦达草原零下42摄氏度极寒、缺氧环境下,以血肉之躯凿开冻土层,89名烈士因修建机场长眠于此,留下民航史上唯一的机场建设者纪念碑;2010年4月,一群青年毅然奔赴阿里,3天颠簸路途,他们只能蜷于车厢,顾不上高原反应便纷纷投入筹备工作,圆满保障了阿里航站的组建及首航。
日喀则定日机场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管制员们同样用专业与勇敢诠释着这份忠诚。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定日县突发6.8级地震,定日机场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塔台里,他们紧握话筒的手没有一丝颤抖,清晰准确的指令穿越电波,冷静专业地开展应急指挥,成功保障自治区救灾指挥团队的CA4431航班安全落地。
从老一辈的拓荒坚守,到新一代的无畏担当,西藏民航人用实际行动证明:忠诚,从来不是口号,而是风雨中的屹立,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
探索进取是西藏民航精神的动力源泉。2009年,面对成都—拉萨航线信号盲区的困境,空管团队携带测试设备穿越120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在海拔5000米的暴风雪中徒步勘测,冻硬的方便面是他们的干粮,狭小的工程车是他们的栖身之所。正是这样的坚守,让2010年建成的首批通信监视台站成为照亮天路的明灯,终结了46年以来无监视手段的历史。2021年2月,拉萨管制区正式从程序管制进入ADS-B时代,航路间隔从150公里压缩至40公里,空域容量扩大3倍。自2024年以来,空管团队再次突破极限:通过新建台站填补信号盲区、开发多源数据融合算法,将间隔进一步压缩至20公里,为航班提供更精准的雷雨避让指引。
西藏区局首个创新工作室——孙波创新工作室成功研发远程水位监测预警系统等,入选全国民航团委“青春创客赢”活动展示项目,并荣获西藏自治区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西藏民航人用一项项技术突破诠释着勇于创新、探索进取的奋斗精神。
服务西藏是西藏民航精神的价值追求。西藏民航深入推进新时代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形成“一干七支”的现代化运输机场布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航空出行的美好需求,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此外,21批370名驻村干部深入广袤的农牧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米玛次仁作为其中一员,更是先后5次前往海拔4000米以上牧区驻村,带领村民修缮道路桥梁30公里、架桥1座,解决了134户1018人出行难题,开办牧民农家乐,转移就业150余人次,创收420万元,提前一年帮助241名贫困群众脱贫。几十年来,西藏区局累计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帮助10余个村居成功脱贫,为西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
踔厉奋发启新程
西藏民航通航60年发展取得累累硕果,离不开国家相关部委的深情关怀,离不开民航局、西南局的正确领导,离不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也离不开民航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
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心系雪域高原,关怀西藏民航事业发展。大力支持机场项目投资,对西藏机场建设项目给予全额资金支持,并实施机场运营亏损补贴。“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西藏机场运营补贴累计30余亿元,有力保障了安全运营与持续发展,为西藏民航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民航局通过多项举措助推西藏民航事业发展。多次召开民航援藏工作会议,开展实地调研,签署局区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人才支援,累计选派中组部计划援藏干部人才97人次、系统专项援藏干部人才223人次;启动西藏机场建设“3+1”项目,采用“政治动员、委托援建、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新模式,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举全行业之力为西藏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航空运输业发展,印发《西藏自治区民航运输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培育客货运航线;协力推进自治区范围内运输机场选址论证等前期工作,为民航项目提供用地审批、征地拆迁、生态监测、配套工程等服务保障;同时,高度重视民航安全运营环境建设,印发《西藏自治区民用机场保护条例》,强化机场净空保护、电磁环境管理、开展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为西藏民航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保驾护航。
民航兄弟单位及科研院所全方位协作助力西藏民航发展,参与西藏机场规划、设计、施工及建设全过程,针对高高原运行难题;共建高高原航空安全实验室、智慧机场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共享运行数据资源;联合攻关高高原机场运行技术,研发并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并通过专项培训、双向人才交流计划,为西藏民航培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助力突破西藏民航发展的技术、人才瓶颈。
新起点,新征程。“十五五”期间,西藏民航将重点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构建具有高原特色且更加成熟的安全管理体系,实现高水平航空安全;优化航线网络结构,深化“干支通、全网联”,形成“一主一次两枢纽,东西对外两通道”的航线网络布局,运输生产规模再上新台阶;创新服务举措,聚焦“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推进实施机场新建、改扩建及空管建设等10项重大工程,到2030年力争形成“一干十支”运输机场布局,全区运输机场数量达到11个,到2035年,力争全区运输机场数量达到16个;积极与全国民航体制接轨,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振奋人心。西藏区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动力,科技、人才作为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现代化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上奋楫争先,让雪域天路托举起高原更加灿烂的明天,在最美的时代长卷上续写西藏民航高质量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