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由共青团中央推荐的“西藏定日抗震救灾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获评“最美志愿者”。
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发生后,服务在定日的1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共青团组织下,迎难而上、挺膺担当,第一时间投入抗震救灾,配合震区开展搜寻搜救、群众转移、道路抢修、灾情摸排、关爱服务等工作。
西藏定日抗震救灾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是22年来59万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真实写照。他们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2000多个县(市、区、旗)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服务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为西部地区和基层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和青年力量,在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年中唱响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时代旋律。
我们采写了西藏定日抗震救灾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的故事,向所有如他们一样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致敬!
在青藏高原西南边缘,西藏定日县,凌厉的喜马拉雅山脉切割着高远的碧空。这里阳光炽烈,风劲疾而粗粝,稀薄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显得短暂急促,干燥如同无形的砂纸,摩挲着鼻腔与喉咙。这片有些严苛的高地,无声地考验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就是朝着这样一个地方,一群刚刚走出校门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越过一道道有形无形的峰峦叠嶂,目光灼灼,奉献于此。第一排从左至右:西部计划志愿者王英杰、寿小君、邓素、邹恒、张云飞、杨晨浩;
第二排从左至右:西部计划志愿者保文雅、郭席州、郭丰瑞、周涟笛、李民庆、武小兵。
“房子在晃,屋里噼里啪啦,桌子上的东西都往下掉。”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成为服务在这里的1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心中无法磨灭的共同记忆。 那天,原本是郭丰瑞筹备了很久准备回家过年的日子。他早早坐上了开往机场的车,距目的地仅剩10公里时,地震的消息骤然传来。回家,还是“回乡”?郭丰瑞没有半分犹豫,当即退了票,联系正在附近办事的同事搭上顺风车,急匆匆地往回赶。9时30分左右,定日县西部计划志愿者工作群里接连弹出消息:郭丰瑞,到!邹恒,到!武小兵,到!李民庆,到!保文雅,到!……1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县政府大院里集结完毕,跟随当地干警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坐上了开往震中的车,向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疾驰而去,紧急投入搜救工作。西部计划志愿者李民庆(左二)参与救援搜救工作
西部计划志愿者郭丰瑞、王英杰、李民庆、邓素、周涟笛齐心协力搬运物资
“当时也没有太多救援工具,基本上都在徒手刨”,没有人喊苦喊累,只想着争分夺秒,多救一个,再多救一个。随后,更多救援力量接连抵达,保障物资源源不断送达,搭建帐篷、统计入库、搬运物资、摸排需求、按需分发……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每个环节都急需人手。志愿者们马不停蹄,刚结束一项任务,又立刻投入下一项任务。那天,郭席州记不清自己到底搬了多少物资,只知道搬空一辆车,下一辆又来了。西部计划志愿者武小兵正在搬运暖气片等过冬物资
尽管感觉整个身体已累到麻木,胳膊和肩膀像是灌了铅,沉得几乎抬不起来,可只要有人喊“这边还缺人”,他们就像被按了启动键,趔趄着也要过去,“就是有一股劲儿支撑着,一直坚持”。这股劲儿,从地震发生第一天,一直撑到第30天、第40天......直到集中任务结束。当内地的朋友们在朋友圈晒出烟花、饺子、年夜饭时,在定日县的救灾帐篷外,西部计划志愿者们正忙着把最后一个孩子送回家,给最后一户人家送去取暖的物资。答案早已写在每个人心里,最后都化作一句简单的话“这里需要我”。

新春来临之际,西部计划志愿者邹恒、王英杰、寿小君和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旦增顿珠、旦增普尺等,装饰布置“青青儿童乐园”,增添年味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大考”,奔忙在瓦砾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始终与当地各族同胞站在一起,用默默传递的温暖与坚实的担当,共同凝聚着坚不可摧的力量。震后初期,物资调配千头万绪。紧迫的工作节奏里,志愿者们却持守着一份温柔的耐心。“有的老人需要软食,有的家庭孩子多需要小码冬衣,还有的病人急需特定药品……”邓素一一做好标记,“我们多跑一趟,多问一句,才能更精准地满足需要”。西部计划志愿者保文雅、周涟笛、邓素(左一至左三)在定日县社会力量现场协调中心进行救援物资统计和资源分配工作
邹恒忘不了那位“莫拉”(藏语意为“老奶奶”)。尽管言语不通,可每次见到她,莫拉布满皱纹的脸上总会绽开笑容,紧紧拉住她的手,反复念叨着“呀咕嘟!(藏语表示肯定称赞)”李民庆也忘不了那群指着他身上的志愿者外套,问他从哪里来的少年们,“当地高中生听到我是外地来的,连声道谢,抢着和我一起搬物资”。西部计划志愿者李民庆(车上左二)与当地群众、青年志愿者等互相配合搬运饮用水
在安置点,由团西藏自治区委、团日喀则市委、团定日县委联合开办的“青青儿童乐园”成了最热闹的地方。邹恒发挥美术专业特长,拿起画笔,将简易的板房装饰得童趣盎然。一个小女孩画着倒塌的家,邓素指向远处正在搭建中的房子,轻声安慰道:“别怕,你看新家很快就会有的。”周涟笛和返乡大学生旦增白觉,领着孩子们唱起《明天会更好》,治愈的歌声传递着美好的希望。张云飞成了“孩子王”,带着他们们在空地上踢足球、做游戏......

西部计划志愿者邹恒、保文雅和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尕玛西然知美在震区安置点“青青儿童乐园”布置了温馨的照片墙
阵阵欢声笑语,像高原的阳光,穿透了灾区笼罩的阴霾,也逐渐驱散着大人心中的焦虑。当地家长们常常把舍不得吃的糌粑、酥油茶硬塞过来,孩子们也紧紧抱着志愿者不撒手,直接地表达着自己的喜欢。西部计划志愿者保文雅在震区安置点“青青儿童乐园”拍下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保文雅的手机里一直珍藏着一个小纸箱的照片。那是一次余震后的第二天,一位藏族小姑娘塞给她一个AD钙奶箱子做的手工单肩包,里面装着糖和小零食。最底下还压着一块小纸箱板,上面写着“姐姐你们要永远平安”。“青青儿童乐园”闭园前夕,杨晨浩将印有“西部计划志愿者”字样的耳机仓送给了一位小朋友,“也许之后他会忘记我的名字,但我相信他一定会记得有群名叫‘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大哥哥大姐姐曾陪伴在他们身边”。
相处日久,情谊愈深。留藏过年的李民庆被藏族同胞喊去共度古突节。阿佳(藏语意为“大姐姐”)亲手为他做了疙瘩汤,“每个人碗里会有一个大的面疙瘩,里面有一个写有藏语的纸条。我的里面是‘月亮’,阿佳说那代表善良,她祝我‘永怀皎洁、步履光亮’”。彼时抵藏还不足半年的寿小君也深有感触:“以前和当地干部多是工作交集。这次一起搬物资、啃泡面,共克时艰,藏族的、汉族的,还有其他民族的兄弟姐妹,真的就是‘民族团结一家亲’,不分彼此!”真心凝聚真心,在雪域高原凛冽的风雪中,无数个并肩的日夜,无数声“突及其”(藏语意为“谢谢”),无数颗滚烫的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靠近,像密不可分的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在服务与融入的过程中,不仅奉献着汗水与智慧,也汲取着这片热土丰厚的养分,将根系越扎越深。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在藏服务的时光,王英杰最先想到的是“充实”。“这段经历让我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自身的成长,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回望初抵藏时的自己,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宝贵的成长印迹:“从初来乍到的‘小白’,到如今也能独当一面,自己越来越独立自信。”“感觉自己更成熟了,思考问题也更加周全缜密,处理问题不再毛手毛脚。”“这两年像块磨刀石,磨掉了我身上的书生气,磨出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百折不挠的韧劲。”“高原的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更黑,却也照亮了我对基层工作的理解与热爱。”“内心更强大了!这将是日后面对挑战时我最有利的武器。”“身体逐渐适应了高原的节奏,与这片土地同呼吸的感觉越来越强。”这些由汗水浇灌、时光打磨的印记,早已把这片热土铸成了他们心中的一部分,成为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西部计划志愿者李民庆、王英杰、郭丰瑞、寿小君、邹恒合影“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催人奋进,极大地鼓舞着西部计划志愿者们。经过两年基层熔炉的锤炼,来自山东的张云飞,人生的航向更加清晰坚定。如今,他已成功通过留藏考试,如愿以偿地将根深植于这片沃土,让青春在雪域高原继续绽放。在震区安置点“青青儿童乐园”,西部计划志愿者张云飞为小朋友们批改作业
来自河南的李民庆提出了继续服务的申请。目睹了祖国边疆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他,也更真切感受到这片土地对人才的渴求。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他倍感自豪,也信心满满,“我们这一代青年,更应该扎下根来,接续奋斗,把个人奋斗融入西藏发展的壮阔篇章”。这份赤诚的表达,说出了不少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心声。保文雅、邹恒、周涟笛、王英杰、邓素、郭席州、寿小君......都有着和李民庆一样的想法,都想继续留下来,留在西藏,扎根基层,为这片土地贡献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森嘎村“青青儿童乐园”,西部计划志愿者邓素、保文雅、李民庆、周涟笛和当地干部等陪伴灾区孩子们
他们的故事,是22年来59万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缩影。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吹响,越来越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人接过接力棒,让青春在西部、在边疆、在祖国大好河山,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