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以文化浸润的细节,深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沃土,让中华文化在珠峰脚下生根开花,把“中华民族一家亲”写进各族群众心里,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思想根基。

背景情况
日喀则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素有“珠峰故乡”“西藏粮仓”之美誉。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重要门户,日喀则生活着藏、汉、回、蒙、门巴、珞巴等34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华优秀文化在这里传承发扬,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年来,日喀则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特别是“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条主线,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理念融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各领域,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突出文化浸润等措施,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珠峰儿女心向党,携手奋进守边疆”的生动局面。

主要做法
强化政治引领,凝聚民族团结奋进合力。日喀则市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积极构建“政治引领+思想铸魂+制度保障”三位一体工作体系。一是高位推动强机制。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深入研究部署日喀则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形成“坚持一条主线、聚焦两个重点、实施三项计划、强化四项保障、开展‘五个示范’”的“12345”民族工作举措,聚焦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阶段性新特征,推动工作职能向主线聚焦、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工作力量向主线加强。二是思想铸魂固根基。各级党委(党组)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凝心铸魂,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珠峰大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平台,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干部培训等多种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各类教育。三是制度保障促长效。日喀则市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民族工作制度体系,研究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战略性任务全面推进新时代日喀则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建立完善民委委员制、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和“六个纳入”工作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政治考察、巡察督导、专题询问、调研考察、效能考核一体推进)等,推动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四级抓创建责任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深化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喀则市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六项行动”,以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创建理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百姓喜爱听的语言,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认同。一是挖掘历史根脉,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日喀则市依托江孜抗英遗址、定日珠穆朗玛关帝庙、萨迦寺、“玛不错”遗址、大唐天竺使之铭等丰富历史资源,深入挖掘自古以来西藏各民族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壮阔史诗,生动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和民族团结故事,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日喀则篇章的磅礴力量。白居寺僧人创作的北京天安门绘画作品,生动展现了宗教界人士的爱国情怀;在定日抗震救灾中,各族群众携手架起“同心锅”、共煮“百家饭”,谱写了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篇章。二是打造品牌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依托“6・2”民族团结进步日、9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等节点,充分利用“报、网、微、端、屏”等资源,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开展“我为日喀则市民族团结代言”抖音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我和国旗合个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教活动,持续引导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增进“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利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日喀则分馆、乃宁曲德寺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五史”及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教育,深化文化认同。三是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凝聚文化认同共识。日喀则市通过打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文化长廊、文化广场、主题街道、民族团结生活小屋等,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之中。截至目前,日喀则市共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广场168个、主题街道68条,各级学校设立民族团结文化走廊275个,并精心打造了“尼玛次仁・民族团结生活小屋”“确吉・高原红石榴”拥军家庭等带着烟火气融入各族群众的创建实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实景实物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四是推广普及国通语言,打牢增进文化认同的基础。日喀则市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全市中小学实现三科统编教材全覆盖,确保各民族青少年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过“农牧民夜校”“小手拉大手”等方式对18——50岁青壮年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把“会说普通话”延伸至每一个家庭,以语言相通实现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聚焦社会治理,提升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日喀则市坚持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推动治理重心下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村规民约树新风。日喀则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乡村治理的每个环节,研究出台《日喀则市关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指导意见》,指导各村(社区)在“三治”融合框架下,精心打磨带有“牦牛味、酥油香、糌粑情”的特色村规民约,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中凝聚同心共识,在共建共享中激发创新活力,在共事共乐中涵养文明新风,推动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升级,不仅为边疆民族地区筑牢了基层根基、完善了治理体系,更向乡村振兴注入了团结奋进的强大动能。二是网格管理促和谐。日喀则市聚焦党建引领网格化服务管理,全面推行“党建+网格”治理模式,明确网格员、双联户长“七大员”职责,完善网格员“三查一会商一台账”和双联户长“五张明白卡”工作举措,逐步实现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及时掌握各族群众的需求和动态,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法治保障护团结。日喀则市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在民族团结中的保障作用,深入实施依法治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融入法规体系,稳慎推进现行有效的各类涉民族工作政策法规梳理、评估研判、调整完善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将民族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内容,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
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多年来,日喀则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要求,发展红利广泛惠及各族群众,以高质量发展成果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经济根基,以现代化发展实践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产业振兴促进增收。日喀则立足高原禀赋,深耕特色优势产业,以边境小康村建设为抓手,推动农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旅游业竞相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遍地开花,绘就了富民兴边的生动画卷。2024年,日喀则多项经济指标领跑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4.3亿元,较2020年增长44%;固定资产投资达295.49亿元,同比增长22.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4481元、19668元,较2020年增长36%和50%。二是开放格局持续扩大。锚定‘两个中心城市’定位,持续实施“六大提升行动”,吉隆、樟木、里孜口岸规范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吉隆边合区产业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南亚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开行,日喀则在雪域高原奏响边境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强音。202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61亿元,增长12.5%,约占全区一半,开放活力持续增强。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紧扣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持续加大边境地区建设投入力度,坚持把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约380亿元,实施项目1200余个,推动边境建设实现新突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深化互嵌交融,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三项计划”促融合。推动各族群众交流互动,坚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发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通的作用,举办珠峰文化旅游节,参与上海旅游节、“哈洽会”等活动,推出7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线路,促进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二是青春铸魂强团结。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全市学校设立275个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推动各族学生合校、合班、混宿,开展3.12万余场主题班会和360余次区外交流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内绚丽绽放。三是守边固边聚人心。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五共五固”结对共建,全面推进军地双方在守边巡边、产业发展、生产生活等方面深度融合,涌现出三代拥军的确吉老阿妈等先进典型,边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四是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扎实推进旧城改造和社区管理,坚持从工作生活、文化娱乐等细微处入手,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打造12个互嵌式社区、3个城市爱心驿站、4个社区治理V站,138个红色石榴籽驿站,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交融格局。

经验启示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作为西藏自治区面积最大、边境线最长的地级市,日喀则60多年的发展历程深刻印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行稳致远。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民族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让党的旗帜在雪域高原高高飘扬,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动力。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日喀则,各民族群众在雅鲁藏布江畔共守家园,在珠峰脚下同谋发展,藏历新年与春节共庆、青稞酒与酥油茶同享,形成了“民族团结如珠峰雪水,滋养万物而不息”的生动图景,铸就了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共同信念,我们必须以文化浸润为纽带,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珠峰般坚不可摧。
坚持在守正创新中提升民族工作质效。日喀则作为祖国西南边疆的重要屏障、传承后藏文化的核心区域,要始终将民族工作与边疆稳定、发展大局、生态安全紧密结合,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贯穿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边疆治理全过程,只有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的地理特质、文化特色与发展需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才能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根基与物质基础,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常开长盛。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浸润珠峰大地,让文化认同成为最深层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并肩前行,携手绘就“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的壮丽日喀则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