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兴边富民行动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5-05-17 作者: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杂志2025年第3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为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奋力开创兴边富民行动新局面,谱写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深刻认识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


兴边富民行动于1999年由国家民委倡议发起,2000年正式启动,2007年上升为国家战略,经历了一个从部门行动到国家战略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提升,更是党和国家对边疆地区发展重视程度的生动体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意义更为重大,任务更显紧迫。


▲3月31日,云南省瑞丽市瑞垦巍小檬户兰香水柠檬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的管理人员黄勒干在查看农业气象站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边疆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交汇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边疆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边疆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是,受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进一步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支持,不仅有利于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发挥边疆地区在区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对接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西部大开发,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1月29日,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五支队官兵在中哈边境与兵团护边员一起联勤武装巡逻。  新华社发(黄超 摄)


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迫切需要。我国拥有2.2万公里的陆地边界线,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有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9个陆上边疆省区,与14个国家接壤。有国必有边,治国必治边。边疆地区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第一道防线,是展示国家实力和形象的窗口。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日益凸显,周边安全环境也日趋严峻复杂。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新征程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能够强化边疆治理、促进边疆稳定,筑牢维护边境安全和边防巩固的坚强防线,有效抵御外部势力的渗透、破坏和干扰。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进一步推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强化边境地区人口与经济支撑,促进产业强边、人口实边、富民兴边,实现“兴边、富民、强国、睦邻”的目标,让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坚定各族群众扎根边疆、卫国戍边的信心和决心,夯实维护国家安全、边疆稳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全方位互嵌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力举措。边疆地区民族众多,是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全国1.25亿少数民族人口中近六成居住在边疆9省区,141个边境县有112个坐落在民族地区,2300万边境县人口有近一半是少数民族,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毗邻而居。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当前,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呈现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比如,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但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一些国家打着“民族问题”旗号对我遏制打压变本加厉,实现边疆长治久安仍然十分艰巨;等等。在这样的形势下,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是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力措施,也是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兴边富民行动的新内涵新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新的时代内涵,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提出了新要求。


▲4月29日,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杨泡满族乡的东阿拉村,23岁的网络主播宋怡然举着手机,向直播间的观众介绍着手中的大米。她所在的团队用电商直播带货,为这座偏远的边境村落注入乡村振兴活力。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相较而言,之前的兴边富民行动,侧重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投资和扶持力度,改善边疆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推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更加注重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早期的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在于提高边疆各族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解决温饱问题,实现脱贫致富。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强调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方面的问题“管肚子”,精神方面的问题“管脑子”,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哪个方面的工作做不好都会出问题。强调要紧贴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使发展成果切实为各族群众共享。强调“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更加注重内外联动。新时代之前的兴边富民行动,主要着眼于国内边疆地区的发展,通过内部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着眼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继续推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外开放与合作,强调“充分发挥边疆地区沿海、沿边等优势,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强调抓住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进与周边国家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月4日,游客在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景区欣赏民族歌舞表演。       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文化认同是最根本、最深层次的认同。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在增强边疆各族群众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事关根本、长远的战略任务,厚植边疆地区中华文化根基。强调在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


更加注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早期的兴边富民行动,将维护边疆稳定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加强边境管控、打击违法犯罪等措施,保障边疆地区社会稳定。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在维护边疆稳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边疆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边疆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边疆治理格局,推进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边疆长治久安。


三、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兴边富民行动新局面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我们要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奋力开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新局面。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边疆地区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边疆地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在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政策叠加优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扎实实施交通、电网、水利、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川藏铁路、沿边抵边公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边沿海交通项目,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增强边疆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坚持以改革开放增动力、添活力,充分发挥边疆地区沿海、沿边等优势,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平台,积极融入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巴、孟中印缅、中国-中南半岛等经济走廊建设,努力把边疆地区打造成辐射周边的开放高地,切实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兴边富民中心城镇建设和抵边新村建设,提高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边疆,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继续围绕民生安边不断提高边疆地区民生水平,以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大力推进边疆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边民居住生活条件,优先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提高边疆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规模化返贫致贫。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鼓励各类企业或产业园区吸纳边民就业,促进边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完善边民补助政策,对长期生活在高原高寒地区、边境一线地区的各族群众给予特殊照顾和支持,持续改善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这是4月12日在佳木斯市“喊江节”主会场拍摄的赫哲族开江祈福仪式。“喊江节”即在开江季将江水“喊醒”,祈祷百姓安康、风调雨顺。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冲积形成的三江平原腹地,开江习俗历史悠久,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当地文旅产业特色名片。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发挥边疆地区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教育。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文化艺术创作,打造更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边疆万里行”文旅新品牌。


着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地区工作的主线,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边疆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等机制作用,通过深入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旅游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大对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的表彰和宣传力度,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着力维护安全稳定。坚持依法治边,加快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保障,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边疆地区各族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夯实维护国家安全、边疆稳定的社会基础。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提升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重大风险隐患防范化解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深化源头治理。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合力强边固防体制机制,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组织边民积极参与护边,共同筑牢边境安全稳定屏障。



(作者王宏晓系北方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