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拉萨,阳光洒在“石榴花开迎大庆 同心共筑复兴梦”全区青少年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暨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大赛的赛场上,鲜红的国旗与五彩哈达交织成一片,身着各民族服饰的青少年们手持标语牌,眼中闪烁着期待。
5月8日上午,随着《石榴花开迎大庆 同心共筑复兴梦》主题片的播放,演讲大赛总决赛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区7市地的99名选手以铿锵有力的演讲,述说着雪域高原上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用青春之声奏响新时代的团结乐章。
跨越雪域高原的青春共鸣
本届大赛自3月启动以来,以“线上线下联动、全民广泛参与”为特色,覆盖74个县区、850余个村居,吸引6000余名青少年参与。网络展示环节中,选手们通过短视频传递民族团结宣言,成为全区热议的话题。
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扎西拥珍在决赛现场展示爸爸手机里的汉藏字典和一家人参与民族团结的故事,评论区里网友“雪域雄鹰”留言:“这样的活动让民族团结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的温暖。”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扎西拉姆讲述了特校老师手把手教她拼音的呢喃、北京援藏医生留在病历本上的汉字医嘱、室友们抢着帮她晾晒被褥的温情故事,泣不成声的讲述让评委感叹:“这些细节比任何修辞都更有力。”
志愿者杨松霖全程参与了活动海选和总决赛,当看到赛场上一个个意气风发的身影他感慨:“当看到孩子们从怯场到自信地讲述自家‘汉藏联姻’的故事时,我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的种子正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青春故事诠释血脉相连
总决赛舞台上,选手们用真实经历勾勒民族团结的生动画卷。错那市中学八年级的学生扎西仓决以《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为题,讲述了汉族老师“杨爸爸”关心关爱同学、各民族学生“和合共生”的温馨日常:“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日喀则市的选手拉珍则带来《请听这一声“拉托切”》,分享休学三年期间发生在她身上的民族团结故事。
城关区第二小学的丹增珍拉分享了她在鲁固社区和“石榴籽朋友们”相处的故事:汉族姑娘小丽刚转学到他们班时,总是害羞地躲在墙角。现在呀,她不仅变得开朗活泼,还能用藏语讲笑话呢!回族马叔叔开了一家拉面馆,他特别热心肠,就是普通话不太标准,总把“民族团结”说成“民族团急”,急得她这位小老师直跳脚。
林芝市的基层社区工作者益西拉措讲述了她在社区工作中一长串琐碎却饱含温情的清单。走访中,她发现辖区学生作业无人辅导、辅导不来、辅导压力大的现象非常突出,于是由各民族志愿者组成的“周末作业帮”公益辅导活动随即启动。
大赛评委贾凯胜点评道:“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我们感受到各民族青少年心灵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共鸣。”
铸魂工程中的“青春答案”
据了解,自2023年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举办首届赛事以来,大赛已越来越成为西藏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赛中讲述的民族团结故事也被广泛报道。
据介绍,本届大赛共有幼儿组、小学组、中学组、青年组、村居青年展示组和宗教界青年展示组6个组别。经过激烈角逐,云丹措姆、丹珍、旦曲、吾金罗布、罗桑曲培、刘陈涛6名选手脱颖而出,分别获得幼儿组、小学组、中学组、村居青年展示组、宗教界青年展示组、青年组一等奖。颁奖典礼上刘陈涛选手感慨:“当青少年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共同体故事,我们的民族团结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未来。”
本届赛事亮点纷呈,高校海选中推出了“民族团结知识竞答”,市地选拔深入我区不少边境村落,网络展示环节的“30秒民族团结宣言”短视频,单条评论数最高达1000余。总导演普珍表示:“当村居青年、寺庙僧侣、中小学生同台发声,民族团结便从口号变为可触摸的现实。”
赛事影响也远超赛场。99名晋级选手的赛前宣言视频总播放量突破1000万,点赞数超100万,评论区形成“民族团结故事接力”;不少县区和学校赛后启动“民族团结演讲进社区”“民族团结演讲进农牧区”计划,复制大赛模式开展基层宣讲。
此外,大赛直播共吸引8万余名区内外网友在线观看。柳梧初级中学教师梁晓峰组织学生观看直播后表示:“学生们在故事里讲道‘原来民族团结就藏在同桌递来的藏药、邻居送来的酥油茶里’,这种教育远比课本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