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一场以“跨越山海同追梦,科学教育手牵手”为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STEM)成果展在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青岛小学举行。来自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青岛萌诺学校的44名学生与西藏学子携手,以科技创新为纽带,在雪域高原上书写了一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篇章。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思政处派专人全程参与活动指导,并对教育援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给予高度评价。
这是一场跨越四千公里、连接山海的教育接力行动,更是一座架起两地学子共同成长的桥梁。作为西藏自治区首个跨学科项目化STEM课程展示,活动由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发起,自2024年7月启动以来,历时7个月的时间,青岛桑珠孜两地学生每周通过线上平台协作,围绕《阳光下的日喀则—太阳能赋能城市生活》课程主题,通过问题驱动、团队协作和实践探究,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用环保理念建设“未来的家乡”。两地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学习,从而帮助桑珠孜区持续推进STEM课程。
课程以“环保建设未来家乡”为驱动,涵盖城市选址、绿色能源、智慧设计等六大主题——从城市选址到绿色能源,从可持续管理到智慧设计……在这个过程中,青岛学子带来海洋城市的创新经验,西藏学生则结合高原地理与生态需求,不仅掌握了STEM的知识,更迸发出惊人创意:他们为城市选址综合考量地形与气候,提出在定日县建造“高原生态城”,在能源课上,设计出太阳能割草机、浮空娱乐场等兼具科技感与实用性的作品,从而探索高原特色科学解决方案。
历经7个月的交流协作,两地学子共同完成“未来城市”的核心课程。今年3月15日,青岛44名师生跨越4000公里赶赴日喀则,将线上成果转化为实体模型,完成了两地跨学科项目化学习STEM课程的约定。在成果展现场,两地学生分组展示合作成果:青岛小学与桑珠孜区一中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团队,用物联网技术模拟高原农业场景;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青岛萌诺学校与日喀则学生联合设计的“太阳能牦牛棚除冰装置”,为解决牧区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学子们并肩调试设备、共同探讨方案的身影,成为现场最动人的画面。
此次活动是教育援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实践,通过STEM课程搭建协作平台,将科学教育、思政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有机融合。在青岛援藏组的援助支持下,活动成为了落实“五育并举”,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建设边疆、守护生态的种子。活动期间,青岛学生还走进日喀则齐鲁高中,与当地同学同上一节思政课,同跳一只锅庄舞,共进午餐,共同参加升国旗仪式等活动,各民族学子在交流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用青春的温度熔铸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