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意识形态的基石。理论研究越深入,对意识形态的支撑就越坚强有力。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广大专家学者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坚持“两个结合”,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为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识和力量。
把准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
“我是一名老教师,在中央民族大学教书40年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杨圣敏已年过七旬,依然坚守科研与教学一线。在他的办公室,书桌上堆放着学术书籍,茶几上摆放着学生的调研报告。
“我们固然要借鉴西方学术界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鹦鹉学舌、亦步亦趋。” 杨圣敏表示,中国的民族学界应该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今天中国的民族研究者,应当以什么思路来引导研究工作的方向,应当在哪些方面推进研究工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戎,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思考和解答这些问题。
“只有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类严峻挑战,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戎说。
2023年10月,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延中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今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献。”王延中表示,基地成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肩负起重要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学术支撑。
立足地方,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理论之树常青,实践之景常新。
“四川大学地处成都,位于青藏高原门户,在涉藏、涉边、民族宗教研究等领域都有历史积淀,在历史、考古等领域学术底蕴深厚,有80多人从事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励轩表示,以基地建设推动综合研究型大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相关学科领域发展,从长远来看,不仅有利于提升研究水平,丰富充实研究力量,也有利于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领域获得更多元化的智力支撑。
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致力于研究中华民族聚合、演进的历史规律和特点,重点阐释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与现实基础。今年9月,该基地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话音刚落,台下掌声沸腾。
这是宁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杜建录的宣讲现场。赴各地宣讲、为学生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筹备新一轮“三交”史科研立项工作……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后,杜建录忙得更加不亦乐乎。
“我们的研究要以共同性为基点,促进各民族在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杜建录说。
以文铸边、用情睦边,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徐黎丽坚守的使命。36年来,徐黎丽将学问做在祖国的边疆大地上,提出了“‘党政军警兵民学’合力强边固防体系就是最有效的边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还为促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提高边疆群众生活水平建言献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为解决边境问题献计献策。“我们不仅要做纸面研究,要亲自深入田野调研。我们的课题组走遍了99个口岸,2.2万公里陆地边境。”徐黎丽表示,团队将边疆的调研成果“画”在地图上、编成数据库、写在文章里,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智力支持。
聚焦实践,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我们学校有多个民族的学生,大家在一个校园里生活,同过一个节、同上一门课,一起学习进步,相互取长补短,充分体现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特点。”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卞成林说。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开展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高度重视智库平台建设,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贡献,今年9月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三江源头、青海湖畔、昆仑山下、河湟谷地……这些年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青海省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主任马明忠的足迹遍布西部民族地区。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到民族理论政策,再到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他宣讲的范围。
“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民族工作干部、党校教师,党的民族政策,我们不讲谁去讲?我们讲也最有说服力!”马明忠说,他的宣讲对象包括党员干部、教职人员、青年学生、基层群众等。他立足青海稳疆固藏特殊省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发挥特色优势、强化思想引领、突出实践服务,探索出以党建为统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全面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创新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刚表示,学院将充分发挥“理论赋能”“文化储能”“志愿释能”功能,继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为推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