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王君正书记在2025年全区干部驻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孜县深学笃行这一理念,将村级澡堂、厨房(食堂)“微改造、精提升”工程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抓手,以“小切口”破题、“精治理”发力,系统化推进设施改造、规范管理、群众共享。截至8月20日,全县117个村(居)澡堂、114个村(居)厨房完成升级改造并投入使用,累计投入资金372.22万元,有效破解了农牧民“洗浴难”“热饭慢”的长期困境,让农牧民群众在“小变化”中感受“大幸福”,触摸到乡村振兴的温度,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图为:江孜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村级澡堂厨房“微改造、精提升”工作
三级联动谋布局,组织引领聚合力
江孜县将村级厨浴“微改造”作为干部驻村“书记工程”顶格谋划、系统部署、压茬推进,构建起“县级统筹、乡镇主战、村居落实”的三级联动工作体系。一是高位谋划定航标。江孜县委组织部(驻村办)“挂图作战”,组织召开4次推进会议,专题研究全县村级澡堂、食堂(厨房)改造提升工作,借鉴康马、琼结等县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制定村居改造提升方案,绘制包含目标任务、施工路线图、时间节点的“三色进度表”,确保改造提升工程方向不偏、靶心不散。二是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全县19个乡镇驻村临时党支部采取定期调度汇报,通过现场观摩晒进度、经验分享破难题、难点交办抓攻坚,将改造任务细化为设施、功能、管理三张清单,推动项目建设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三是闭环督导提质效。建立“县驻村总领队牵头抓、副领队分片抓、驻村办全程跟”的督导机制,下沉村居开展“飞行检查”12次,通过“现场拍问题、限时发整改、回头看成效”的全链条管理,累计协调解决施工材料运输、功能区划分等具体问题27项,确保改造工程“落地有声”。
图为:改造后的江孜县热索乡贡斯村厨房
把脉问诊破难题,三链协同创新法
江孜县立足高原“昼夜温差超20℃、冬季冻土层深”的特殊环境,以“调研开路、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三链协同破题,探索适配高寒地区的厨浴改造“江孜方案”。一是民情调研链精准把脉。以“百日入户大走访”为抓手,驻村工作队穿行农牧区村庄、庭院角落,完成155个村居基础数据建档、10961余户农牧民需求摸排,通过“炕边问政”“茶馆议事”等接地气的议事形式,收集取暖保温、节能降耗等意见建议554条,将群众“点单”转化为改造“清单”。调动村级党建经费与村集体经济63.146万元参与改造,形成“群众提需求、支部抓落实”的共建格局,项目知晓率、支持率达100%。二是科技赋能链破冰攻坚。针对高寒气候,热龙乡马玉村创新构建“光伏板+光伏井”双能系统,铺设太阳能光伏板实现24小时恒温供热,配套光伏井解决取水难题,管道采用“保温层+深埋”组合工艺,使澡堂冬季水温稳定,较传统模式节能70%,彻底告别“半年冻停”的历史。三是模式创新链多元破局。加克西乡打造“机井+蓄水桶”智能供水系统,通过保温水箱错峰储水、管道电伴热防冻技术,使热水供应稳定性提升80%;厨房改造采用“低噪风机+抗冻烟道”组合方案,在海拔4000米以上村居实现油烟排放效率超90%。
图为:江孜县驻村工作总、副领队深入村居进行检查指导“两微”改造情况
靶向改造显匠心,精打细算惠民生
江孜县紧扣“过紧日子”的民生要求,该省的必须省,该花的必须花,将每一笔民生资金都化作群众触手可及的温暖。一是以“绣花功夫”精雕功能细节。秉持“不推倒重来、不铺张浪费”原则,厨房改造聚焦“高效清洁便利”,在油烟净化、餐具消毒、用水保障等环节下功夫,打造健康卫生的“烟火空间”。澡堂改造锚定“恒温舒适安全”,在热水供应、室内保温、防滑防护上做文章,筑牢高原“温暖防线”。二是织密政策资金“保障网”。创新构建“部门协调+技术赋能+政策引导”的保障体系,联合县发改、自然资源、环保、水利等部门力量,从建材抗冻参数、管路铺设标准到功能区规划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引。组建由县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业务骨干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团队,为村居提供“一对一 ”技术问诊服务,解决高原技术适配难题。三是激活群众参与“内动力”。推行“投工投劳抵工费”模式,组织村民参与管路保温层铺设、防滑地砖铺贴等简易施工,形成“自家事自己干、公共设施共同管”的良性循环,让有限资金在“群众智慧”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图为:改造后的江孜县重孜乡塔杰村浴室
严督细管控流程,匠心筑就民生工程
江孜县将“两微工程”作为检验干部驻村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构建“全链条监督、全过程管控、全主体负责”的质量保障体系,以“钉钉子精神”筑牢工程质量防线。一是严循程序筑根基。建立“材料进场-工艺实施-验收交付”三阶段管控机制,材料采购实行“品牌备案+抽样送检”台账管理,杜绝不合格建材流入工地;施工工艺邀请村中熟练工人,对管路焊接、保温层铺设等关键工序实行监督;竣工验收推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群众代表”三方联合验收制,确保每个环节可追溯。二是细控环节保质量。驻村工作队实行“每日巡查+周度通报”制度,对施工现场的管线埋深、设备安装等细节进行实测实量,对保温措施不到位、防滑处理不合格等问题累计提出整改要求53次,整改完成率100%。三是压实责任守底线。与施工方签订工程质量责任书,明确质保期内的维修养护义务,将工程质量与尾款支付挂钩,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确保改造工程全部达到高原建筑安全标准。
图为:改造后的江孜县达孜乡恰久村浴室
建章立制强管护,便民惠民提质增效
江孜县以“建管并重、长效惠民”为导向,将厨浴设施从“建好”向“管好”“用好”延伸,构建起“制度护航、精细运营、全民参与”的管护服务体系,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永不落幕”的暖心工程。一是立规明责夯根基。推行“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统一悬挂藏汉双语标识牌,建立“村集体统筹—管理员专责—村民监督”责任链条,指定1-2名责任心强的村民担任管理员,负责日常清洁、设备检查和简单维修,确保设施正常运转。二是精细运营促长效。将厨浴使用规范纳入村规民约“红黑榜”,建立“基础免费+差额补贴”收费机制,设立“群众洗浴登记本”和“意见反馈本”,及时收集意见建议、优化服务。三是共建共享聚合力。以“两微改造”为契机,让农牧民群众在自我使用、自我管理中增强主人翁意识,养成定时清洁、规范使用的良好习惯,同时,在公共厨房旁设立“民情收集点”,在澡堂入口处设置“政策宣传角”,使厨浴空间成为传递文明、凝聚民心的纽带,实现“改造一处设施、温暖一片人心、凝聚一份力量”的叠加效应。
图为:改造后的加克西乡村级浴室
小小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暖暖澡堂中升腾的水雾气,不仅驱散了高原寒意,更焐热了农牧民心田。“两微改造”工程正悄然改变着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与村庄的文明底色,将更多、更实的民生关怀送达高原每一个角落,让现代文明之光温暖照亮每一家农牧民群众家庭,绘就高海拔乡村宜居宜业和美幸福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