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江孜河谷,青稞饱满、果蔬飘香。在卡麦乡杰麦村的田间地头,丰收的喜悦映入眼帘。谁能想到,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村庄,打出三套“组合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硬核动能。
第一拳:化零为整,土地“连片拳”
曾经,村里的耕地像一块块“补丁”散落各家各户,一亩地分成三五块是常态。零散的土地,让大型机械无法进入,耕种作业效率低,灌溉施肥难以统一标准,粮食产量始终上不去。“过去我家有好几块‘巴掌田’,农机根本进不去,全靠人力耕种收割。”村民赤列桑布比划着说。
土地整合迫在眉睫。说干就干,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算收益,最终101户村民自愿把耕地入股合作社,整合撂荒地、边角地,形成了如今一眼望不到头的连片田。“地还是那块地,但聚成了片,效益翻了番。”赤列桑布感慨。
第二拳:铁牛轰鸣,农机“动力拳”
土地平整后,农机成为农业生产的“刚需”。可当初第一台机械进村时,大伙儿却没人敢碰。第一次见到这“铁家伙”,村民们既好奇又胆怯,生怕给弄坏了。
为此,合作社专门请来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学,从日常操作到维修养护,老师教得细致、村民学得认真。如今,村里的农机能手有23人,合作社有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各类农机设备170余台。
“现在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一天能干过去好几天的活。”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农忙时节,合作社农机还跨村作业,不仅帮助邻村解决燃眉之急,还能实现对外创收。
第三拳:特色种养,增值“产业拳”
地里忙完,大棚升温。村里,23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青椒、西红柿、西瓜长势喜人。大棚由村里统一管理,每座棚由3至5户合管,负责日常管护、采摘等工作。以绿色栽培技术培育出的蔬果,不仅丰富了村民的餐桌,在当地市场也小有名气。“以前平常只有萝卜、土豆这两种蔬菜,村里建起温室大棚后,各类新鲜蔬菜很常见,还能吃上西瓜等水果。”大棚管理员笑着介绍道。
村北养殖基地,2700多只本地绵羊膘肥体壮。合作社以每斤30元收购村民羔羊,统一育肥后以60元售出,除去成本后,利润全部按股分红。很快,这些绵羊成为了群众的“致富羊”。
2024年杰麦村分红现场,喜气洋洋、气氛热烈。村民们排队签字、按手印,共领取分红款30万元。“拿着分红,心里甜滋滋的!” 大伙儿满脸喜悦,“以前种地盼着‘风调雨顺’,现在靠合作社‘旱涝保收’,往后的日子一定越过越红火!”
“今天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合作社规模,让村民在致富道路上阔步前行,坚定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村党支部书记达平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