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记者探访萨迦县麻布加乡白拉村灾后重建现场时,新村工地上还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地基开挖景象。时隔仅两月,当记者重返这片土地,老村在初秋的风中静默伫立,年初定日6.8级地震的创痕,清晰如昨。而向东一公里处,景象已焕然一新:曾经纵横交错的地基之上,90栋崭新的藏式民居拔地而起,被连绵的油菜花田环抱——白拉新村,已从图纸跃然于大地之上。
走进村民仓吉的新家,客厅中央崭新的藏式柜子格外醒目。43岁的仓吉正拿着抹布,仔细擦拭着光亮的柜面,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见记者进门,她暂时停下手中的活,那串象征着新生活的钥匙,始终被她紧紧攥在手心。
“钥匙一到手,我就直奔新房!”仓吉回忆起7月26日村里为首批40户抽签分房那天的情景,声音里依然跳跃着激动。仅仅半个多月后的8月12日下午,崭新的藏式柜子就已经被她搬进了敞亮的新客厅。为了装点新家,她前后花了近两万元添置新家具。
这个家对仓吉意义非凡。十年前老伴去世后,她便独自拉扯着两个儿子长大。如今,她和大儿子、小儿子以及大儿媳生活在一起,四口人终于盼来了属于自己的安稳新居。
谈起老屋,仓吉的语气里满是感慨,也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感恩:“以前的老房子是2007年盖的土坯房,质量本来就不好,年头久了就让人提心吊胆。年初那场大地震一来,更是雪上加霜。” 她望向明亮的新房,声音温暖而笃定:“现在这新房子多好啊!钢筋水泥的,又宽敞又亮堂,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地震了。要不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帮我们建起这么好的房子,单靠我们自己,哪敢想能有这样的家!”仓吉的感恩,道出了所有白拉村民的心声。
“白拉”,藏语意为“兴隆”,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最炽热的期盼。在这片占地约21.5万平方米的新家园里,对村民生活的细致考量处处可见。农田近在咫尺,放牧归途变短了,曾经日夜悬心的地质灾害风险,也已被远远抛在身后。村党支部书记巴桑欣喜而肯定地说:“新村的位置是村民共同的选择,选得真好!下一步,在村子周围种些树,就更美了。”当村民从巴桑书记手中接过新家钥匙的那一刻,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对于白拉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边巴扎西有着最切身的感受。记者在新村遇到他时,他正忙着帮姑姑仓吉的新家摆家具。这个寒假返乡第二天就遭遇地震的年轻人,整个寒假都在板房中度过,并和村里其他大学生一起加入了最早的志愿者队伍。开学回到学校后,家乡的重建成了他最大的牵挂,他时常通过视频连线了解进展,反复看着家人发来的新房设计图,满怀期待。如今暑假归来,亲眼目睹曾经图纸上的家园拔地而起,他难掩激动:“这才几个月?变化快得让人不敢相信!以前只在抖音上刷到的‘中国速度’,这次是实打实在自己家乡见证了!图纸真的变成了家园!”
8月的白拉村,天气像孩子的脸——前一秒还是晴空万里,转瞬便刮起阵风、落下雨点。但在白拉村灾后重建现场,任何天气都阻碍不了人们忙碌的脚步,施工队正忙着拉线,村民们扛着家具往新房里挪,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弯腰捡拾着角落的垃圾……
志愿者普布顿珠告诉记者:“这几天我们志愿者在集中清理场地,为乡亲们搬入新居做准备,每天清运建筑垃圾,志愿队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党员、普通群众和大学生组成,主要工作是清理场地、搬运建材,同时为陆续搬家的村民搬家具等。”
“这次重建让我真切感受到党中央对西藏受灾群众的关怀力度前所未有!更深刻体会到,灾难让党员干部、各族群众和建设者心手相连,民族纽带愈发坚固。”包村干部蔡光祥说。
风裹着泥土与油菜花的芬芳,穿过新房窗棂。向东一公里处,金黄花海托起崭新的白拉新村——幸福的花儿,正在这片重生的土地上,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