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今日日喀则

桑珠孜区依托重点项目建设 深化就近就便组织化转移就业

发布时间:2025-08-16 作者: 来源:桑珠孜区发布

为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增收,桑珠孜区紧紧抓住东嘎水库和市政道路项目建设重大机遇,积极探索“项目建设+乡村组织+群众参与”的组织化转移就业新模式,着力扩大本地就业规模,推动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

一、深挖岗位潜力,打造就业“主阵地”。精准对接用工岗位。桑珠孜区人社局及所在乡(街道)主动对接项目主管部门及施工单位,全面摸排工程建设各阶段对普工、技工、运输司机、后勤服务人员等岗位需求数量、技能要求和工期节点,建立动态“用工需求清单”,截至目前,共搜集就业岗位5480个。提高人岗匹配度。针对水库、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特点,梳理出适合本地劳动力的岗位类型,重点引导施工单位优先吸纳项目建设点及周边富余劳动力,特别是搬迁群众。同时,鼓励施工单位将适合本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提供给当地群众。配套产业延伸就业。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带动的物流运输、餐饮、零售服务等配套产业需求,积极引导周边村发展相关服务业,创造更多间接就业岗位。截至目前,餐饮零售等产业,共吸纳就业4296人。

二、强化桥梁纽带,织密服务“保障网”。基层组织精准发力。充分发挥水库项目建设地及周边村(居)“两委”、驻村工作队、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等核心作用,摸清各村(居)劳动力就业情况,构建起覆盖项目区域的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并组织群众到能干会干的就业岗位上实现转移就业。实行动态管理。以村(居)为单位,对项目建设点及周边有意愿就业的劳动力进行全覆盖摸排登记,详细记录其基本信息、技能特长、就业意向,建立“劳动力资源台账”并与“用工需求清单”动态匹配。组织转移输送。村(居)组织根据项目用工需求和劳动力就业意愿、技能,开展“点对点”推荐、“订单式”输送。截至目前,共有3187人参与项目建设,创收2760.3万元,其中雄孜热等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累计吸纳137人,为群众创收525.5万元。发挥劳务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年楚运输达人”劳务品牌作用,在水库项目和市政五条路项目建设中,车辆、装载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积极投入到项目建设,其中,两个重点项目雇佣渣土车、挖掘机等车辆设备335台,带动增收559.77元。截至目前,通过劳务品牌,带动63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创收8920余万元。

三、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就业“获得感”。强化宣传引导工作。通过集中宣讲,发放宣传单、微信群推送、上门走访等方式,大力宣传项目带来的本地就业机遇、具体岗位信息、薪资待遇水平以及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就业创业补贴等政策,转变群众“等、靠、要”的传统观念,增强就地就近就业信心。截至目前,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开展政策宣传共17场次,覆盖1800余人次。靶向技能培训赋能。围绕项目建设和配套服务业需求,开展针对性、实操性强的免费技能培训,确保培训内容与岗位要求无缝对接,提升劳动力就业竞争力。截至目前,共组织1025人参加技能培训,其中:围绕重点项目培训540人,涉及工种有电工、挖掘机、装载机、创业、钢筋工等多个工种。保障劳动维权。先后多次深入项目点,宣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转移就业人员的劳动维权意识,加大执法覆盖广度,督促企业进一步规范支付行为,保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截至目前,共接收群众来访投诉欠薪案件34起,涉及48人32.53万元;接收市长热线转办欠薪线索557条、接收欠薪线索核处管理系统转办欠薪线索170条,均已完成处理,有效确保了转移就业人员劳有所得。

2025年以来,桑珠孜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创收4.8亿元,实现组织化转移就业1.6万人。下一步,桑珠孜区人社局将继续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深化探索就近就便组织化转移就业的有效路径,努力实现项目建设与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