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党的建设

深耕“珠峰领航·塔玛红盾 善治安民”党建品牌 绘就新时代基层治理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9-06 作者: 来源:日喀则新闻中心

近年来,谢通门县公安局达那答乡派出所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以“珠峰领航·塔玛红盾 善治安民”党建品牌为引领,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全面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推动辖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深化党建领航工程,创新“枫桥经验”融合治理模式


党的建设是一切工作的统领。达那答乡派出所始终将其放在首位,以党建促队建、以党心聚警心。一是严格制度规范,夯实党建基础。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创新“线上+线下”学习方式,推动组织生活规范高效。二是深化品牌赋能,激发创新活力。打造“珠峰领航·塔玛红盾 善治安民”党建品牌,从“机制、载体、模式、成效”健全善治体系,组建平安志愿服务队,优化调解室等,矛盾化解率达100%,2024年11月获“谢通门县十佳党建品牌”。三是融入基层治理,提升警务效能。推行“双向进入”机制,派出所主要负责同志列席党委会、社区民警列席村“两委”会等,参与基层决策,推动警务工作深度融入乡村治理。

构建多元共治体系,打造全域联调止争新格局


达那答乡派出所围绕新时代“枫桥经验”“矛盾化解在基层、不上交” 的核心要求,构建 “机制联动、流程闭环、效能提升” 的基层调解体系,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单一处置”向“系统治理”转变。一是构建1+4+N”全域联动调解架构。以派出所为枢纽,联动乡政府、村委会、司法所、派出法庭“四方力量”,整合网格员、双联户长、平安志愿者等“N支群防队伍”,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调解工作网络。派出所统筹调度矛盾纠纷研判、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四方力量”发挥政策指导、民意收集、法律支撑等专业优势,“N支队伍”依托人地两熟优势开展常态化排查预警,实现“小事网格调、难事联合办、复杂问题多元解”的分层治理模式。二是推行333”闭环调解工作法。明确村级金牌调解室、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网格员与联户长“三方主力”为前端调解主体,构建“排查—调解—移交”全流程机制;矛盾纠纷发生后,通过实地走访、民情恳谈等方式掌握症结,调解过程中坚持“3次深度介入”,对3次调解未果的纠纷,及时移交乡级调解委员会跟进,确保“矛盾化解有章法、程序流转有规范”,从源头杜绝矛盾激化升级。三是整合资源打造专业化调解组织。深化“五老调解”模式。依托如贵村“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支书)选聘机制,充实人才库,通过自愿报名、群众推荐、支部考察、业务培训、持证上岗五项程序选拔出合格的调解委员,健全乡村调解专业矩阵。打造“塔玛红盾”联议调解室。整合派出所民警、司法所调解员、人民调解组织,针对涉法涉诉、土地权属等复杂纠纷,提供“法律解读+政策疏导+心理干预”一站式服务,2023年9月以来,成功调解疑难案件68起,调解周期较以往缩短30%。

创新主动预防警务,筑牢平安不出事防控体系


达那答乡派出所立足辖区实际,做实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服务质效,筑牢平安防线。一是深耕“生产小组+警网融合”,打造枫桥式治理新格局。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与警格深度融合机制,充分依托原有村民小组组织实、底数清、情况明的优势,优化网格小组。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导村民主动“缩墙让路”支持集体道路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二是创新521X”机制,聚力打造农区治理现代化样板。为深化基层治理效能,创新实施《平安和谐乡村建设共建共治共享“521X”工作机制》,聚焦“五类风险”精准防控,联动推进风险隐患源头治理。近三年,辖区刑事案件“零发生”,治安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涉稳舆情事件保持“零发生”。三是聚焦“粮仓”特色靶向施策,深化“三突出”整治。联合乡村两级力量开展“三突出”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压实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包村领导责任,构建“风险共防、隐患共治、平安共建”工作格局,将整治任务纳入基层治理考核体系,形成常态化排查、联动化处置机制,全力护航农业生产安全与乡村和谐稳定。通过“三突出”靶向治理,实现交通事故、火灾警情、矛盾纠纷“三下降”,为乡村振兴注入平安动能。四是深耕“警校共建”护苗成长,筑牢平安校园。制定护学岗“三联”工作制度(信息联通、事件联处、安全联管),构建“村警主导+家校协同”三位一体护学体系,将辖区6所小学、幼儿园全部纳入“平安校园网格”,每日部署警力联合多方护学,同时,常态化开展安全宣教,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护能力。

深化为民服务实践,构建全时域服务供给网络


达那答乡派出所以人民为中心,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出系列便民利民举措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以1+1+N”模式为引擎,驱动基层警务服务提质增效。创新构建“一村一警一治保调解委员+N支群防群治队伍”的村级警务模式,通过整合专业警力与基层自治力量,建立“民警指导、委员主责、群众参与”的三级联动体系,培育“塔玛三员”“塔玛义勇”等平安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矛盾调解、普法宣传等工作。二是搭建“微交流”平台,构建警民服务新生态。以数字化警务为抓手,通过组建村级联络群、商户服务群,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线上沟通矩阵,实现实时在线受理群众求助、业务咨询等,通过“线上办、马上办、一次办”的服务模式,推动警务服务从“线下跑”向“指尖办”转变,切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和满意度,实现警民沟通“零距离”。三是四季普法服务“不打烊”,法治守护群众“家门口”。立足农牧区群众法律意识薄弱、季节性治安问题突出等情况,实行“一季度一主题”巡回法治宣传制度,聚焦电信诈骗、矛盾纠纷、扫黑除恶、意识形态安全等动态治安热点,制定“预警式普法+靶向式服务”工作清单,推动法治宣传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实现法律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