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倾听民意,精准摸排民生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一是坚持下基层调查研究。县级领导以走访慰问、实地查看等方式,深入包点联系乡村开展调查研究39次,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62个,涉及资金1132.5818万元;各驻村工作队依托“百日走村入户调研”走访3322户,收集群众反映问题163个,现场协调解决108个;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问需求,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水利基础设施维修、垃圾转运困难等民生问题51个。二是坚持下基层现场办公。围绕“四个一批”帮扶产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校园餐”等重点任务,县级领导带队深入一线开展现场办公10次,集中把脉会诊、特事特办,摸排民生痛点问题224个,现场集中解决问题114个,真正把问题解决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三是坚持下基层信访接待。严格执行县级领导信访接待坐班制度和包案责任制度,县级领导干部坐班6次,接待群众来访7人次,受理群众信访事项6件,协调解决群众被拖欠资金100.74万元,受益群众208人,包案化解率达到100%,确保群众反映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抓好民生实事。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自己找、群众提、上级点”等方式,县级领导班子围绕民生堵点难点查摆整改问题9条,切实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实际成效。一是聚焦“一老一小”解难题。针对“一老一小”群体照料和托管问题,利用现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内闲置土地,投入599万元实施2个规范化幸福院项目,投入80.5万元新建“一老一小”日间照料室3个,本级财政每年列支153.6万元,为日间照料室、农村幸福院提供运转保障资金,实现31个日间照料室常态化运行,服务“一老一小”群体1820人,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二是围绕“办事便捷”优服务。聚焦群众办事难、办结慢的难点堵点问题,规范化运行村级行政便民服务站49个,梳理97个不出乡、52个不出村便民服务事项,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一站式”办事。优化服务流程,村级党组织面向群众开展帮办代办服务,组织网格员入户开展“敲门行动”630次,解决群众民生“微实事”270件。实行政务代办和服务承诺制,群众利用手机便可“码上办理”,为群众帮办代办事项154件,实现政务程序简化、服务质效提升“双目标”。三是着眼“生活便利”补短板。针对“快递进村”难、群众取件难的问题,联合组织、交运、邮政、快递公司等多方力量,促成极兔、中通等8家快递公司与邮政达成合作,实现49个行政村包裹由邮政统一配送直达。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打造“直播+仓储+物流”销售模式,助力农特产品以邮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真正实现“快递进村、特产进城”。
坚持严督实导,积极回应民生期盼。县委加强对查摆问题整改和群众反馈意见整改情况跟踪督办,确保问题整改落实到位。一是聚焦关键环节。通过明察暗访、群众反馈、实地督导、个别访谈等方式,聚焦违规吃喝、隐形变异“四风”问题、群众身边不正之风等方面进行督导,累计开展督导检查26次,走访320名干部群众,发现医保基金使用、乡村振兴资金使用、药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70个,督促被督导单位限期整改,并清缴追回资金5.8326万元。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围绕项目建设、审计整改等重点民生领域开展督导,发现客运站、新华书店作用发挥不明显,城市管理不规范等问题5个,由县委班子成员主动认领整改,明确整改时限,实现动态销号。三是接受群众监督。设立征求意见箱11个、发放征求意见建议表215份,收集群众对学习教育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20条,将“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欠缺”“‘庭院经济’项目把关不严”等6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列入县委班子集中整治台账,并定期向党员、群众通报整改进度,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学习教育带来的新成效、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