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入阐释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自觉担当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期,西藏日报理论版“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专栏推出系列通俗化、大众化短文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现将5篇文章集结推出,以促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精辟概括了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排在首位的是“突出的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极为重要。
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除了中华文明,其他三个地方的古代文明都在辉煌一段时间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延续到今天。这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高度自信、深深自豪。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成员共同创造的。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把今日我国的56个民族、14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成为牢不可破的民族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是同根同源的历史认同观念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程,推动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灾难、一次次渡过难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文明得以一脉相承、连续不断。
正是因为这个突出的连续性,让古老又伟大的中华民族必然自信地阔步走自己的路,而不是别的任何道路。今天的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征,让中华民族得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自信自立自强,也让我们对中华文明延续出来的这条道路充满自信。当下,我们要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从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夕夕)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正是因为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各方面来看,中华民族都在历史上创造了让世人艳羡的奇迹。物质文明上,陶器、青铜器、铁器等生产生活器具的材质不断得以更新换代,长城、布达拉宫、都江堰等伟大工程不断被创造,纸、织布机、龙骨水车、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标志性科技产品不断发明……精神文明上,我们的文学、艺术、思想、道德各方面成就持续影响人类,先秦神话、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各领风骚,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部部震撼,中医、藏医、苗医、蒙医等各显其能……制度文明上,中华民族积累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制度支撑。今天,我们更是在世界上充分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既体现在昨天的方方面面,更体现在今天的各行各业。西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得以不断传承发展,就是因为在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文明的基因被克隆、进化,造就出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创造不是否定历史、推倒重来,而是在尊重传统前提下的自我更新。新征程上,我们要推动西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看到今天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不故步自封、不迷恋过往,坚持开放包容,积极学习借鉴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发展和繁荣西藏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西藏各族人民应有的贡献。(夕夕)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统一性提供了天然场所。我国东面是汪洋大海,南面是茂密森林,西面是巍峨高原,北面是大漠戈壁,在这样一个独特环境中孕育出了中华文明。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所孕育出来的文化统一性也就更加凸显。我们看到,中华大地各个区域的考古发现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演绎出像“茶马互市”这样的经济交流,以及文成公主进藏这样的文化融合。这种地理环境孕育的,不是封闭排他的文明孤岛,而是具有强大向心力的文明引力场。
语言文字的统一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重要基石。秦始皇统一文字,使不同方言区的人们能够通过书面文字进行交流。今天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中华各民族间的交流更加顺畅。作为表意文字,国家通用文字超越了语音的局限,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统一的重要纽带,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认同对维护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历史上,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还是元清两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最终都因文化认同而实现了民族融合。这种文化认同的力量,使中华文明能够在多元中保持统一,在统一中包容多元。
民族融合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力量源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为在物质上互通有无,在文化上互相学习,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无论是农耕文化,还是游牧文化、山地文化,都在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种融合不仅没有削弱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反而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各民族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共同认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文明统一性的优良传统,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黄清哲 卢怀科)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包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充分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品格与宽大胸怀。
中华文明因包容性而使百川汇于一流,多元融为一体。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赵国的武灵王看到少数民族在服饰上不同于中原民族的宽衣博带长袖,而是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更加灵活自如;在作战方式上不同于中原的兵车、长矛,而是采取骑兵、弓箭,作战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于是他不顾许多皇亲国戚的坚决反对,强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最终,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另外,1500余年前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时期,孝文帝不顾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学习更为先进的汉民族的制度、习俗、语言等,使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政权得以更加稳定。这样的历史史实在我国比比皆是,充分说明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也因为这样的包容性,使我们的文明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
藏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突出的包容性。佛教传入西藏后,因为有了原始宗教本教的不断影响包容接纳,今天成为不同于任何宗教的、别具一格的藏传佛教;藏医藏药,吸收借鉴中医中药、波斯医药等各地的医药成果和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医药和诊疗体系,享誉世界。今天迈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西藏,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更是无不受益于有着接纳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胸襟,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才使我们的文化始终得以不断繁荣发展,而不是被历史所淘汰。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只有继续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互鉴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我们只有始终秉持宽广的文化胸怀,摒弃一切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落后态度,才能让中华文明不断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多吉曲珍)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和平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和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之一,和平性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古代经典中蕴含了许多和平的价值理念,这些理念代代相传,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例如,“和为贵”强调了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国泰民安”“家和万事兴”强调了和平稳定对于国家和家庭的重要性。
在邻国关系上,中华文明始终强调相互协调、互相尊重,像兄弟一样亲近,认为友善的邻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同时,也认为战争必然导致国家衰亡、百姓遭殃,倡导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维护国家的长期利益。中国历史上曾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却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历史记载,这反映了中华文明中的和平传统。例如,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航海,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但并没有占领沿途的领土,而是带去了丝绸、瓷器和茶叶,以促进贸易和友好关系。这一历史事实展示了中国古代海上贸易中的和平意愿和互利共赢的态度。这种传统的和平意识在当今的中国仍然存在。今天,我们积极倡导和平发展,主张通过对话、合作和共赢来解决国际争端。我们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推动全球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在促进共建国家的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强调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今天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将继续履行国际责任,为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谢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