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24(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表明一以贯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自我革命”概念最早提出的语境正是用于全面深化改革。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深刻领会“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的重要论断,对于全党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一、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革命性变革
同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
全面深化改革具有社会革命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革命的定义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不仅仅是一种破除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运动,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建设运动”(习近平:《论党的自我革命》,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83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领导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革命。先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新中国;后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是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邓小平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135页)。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之所以是伟大社会革命,在于它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使当代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面从严治党具有自我革命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以敢于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以一抓到底的钉钉子精神把管党治党要求落实落细,贯穿着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体现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决心和意志。在这个意义上说,“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自我革命”(习近平:《论党的自我革命》,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218页)。我们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打了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形成了一整套制度规范体系。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具有高度自觉性。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深化改革开放同时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突出抓好的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提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分目标。党的十九大开启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伟大社会革命,同时把“勇于自我革命”列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展现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担当,意义重大而深远”(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34页)。
正是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使得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指出:“回顾这些年改革工作,我们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是革命性的,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具体说,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起着先导作用。我们党坚持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以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从改革的总体目标、主攻方向、重点任务、方法路径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二是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都健全、都过硬,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中央和国家机关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不能出现“拦路虎”。地方党委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中间段”,不能出现“中梗阻”。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党中央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现阶段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蹄疾步稳、有力有序解决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问题,方向目标清晰,战略部署明确,方法路径高效,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
三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对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性意义。古往今来,大多数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原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始终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起到了关键一招作用,“中国之制”的巨大优越性不断彰显。无论从改革广度和深度看,还是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改革的实际检验看,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革命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使整个阶级整个民族都行动起来的伟大运动。人民群众在革命中才能以新社会秩序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社会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进行党的自我革命也要注重依靠人民。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全面深化改革夯实群众基础。
二、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重申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所不同的是加上了“继续”二字。这既表明了我们党为实现这个总目标已经取得的明显成效,也表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锚定这个总目标,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治理思想的伟大创新,是党的自我革命在理论上取得的重大成果。这是因为,在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上,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多方面原因,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为开辟新路打下了重要基础、提供了重要启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思想,考虑的不仅是要解决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问题,而且是要解决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为把这个战略构想落实下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进入了后半程。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提出了自我革命的任务,主要体现为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进行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紧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难题,理顺了不少多年想理顺而没有理顺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起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主体框架,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同时提出: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分目标:“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重在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论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兴利除弊、破立并举,与时俱进推进制度改革创新,把管党治党创新成果固化为法规制度。”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这一任务如期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宣布,我们党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改革,做好顶层设计、查漏补缺、提质增效文章,面向实践需要,及时将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法规制度轨道上向纵深发展。
二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总要求是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统一领导,就是要强化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使监督工作在决策部署指挥、资源力量整合、措施手段运用上更加协同。全面覆盖,就是要坚持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统一,抓好“关键少数”,带动整个监督体系更加严密、更加有效运转。权威高效,就是要科学设计体制机制,提升监督体系整体效能。监督是治理的内在要素,在管党治党、治国理政中居于重要地位。完善监督制度,要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目的是形成科学管用的防错纠错机制,强化对权力监督的全覆盖、有效性,确保权力不被滥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新时代强化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是“两个维护”。要强化政治监督保障制度执行,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要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健全巡视巡察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健全监督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着力抓好政治监督、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监督、“三重一大”事项监督以及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等重点领域的监督,切实让特权现象和腐败问题无所遁形。
经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我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建起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营造了尊崇制度、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之治、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这是党的自我革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必将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巨大的引领和推进作用。
三、不断推进“四个自我”,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为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的新任务,就要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这是因为“四个自我”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基本内涵。“四个自我”形成了依靠党自身力量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推动创新、实现执政能力整体性提升的良性循环;“四个自我”既有破又有立,既有施药动刀的治病之法又有固本培元的强身之举。对于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因素,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党的自我革命能够引领社会革命的根本原因。推进党的自我净化,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通过过滤杂质、清除毒素、割除毒瘤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过滤杂质解决思想不纯的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市场等价交换原则很容易向党内侵蚀。因此,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永葆政治本色。二是清除毒素解决作风不纯的问题。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解剖,向顽瘴痼疾开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大敌,是党内的一个顽瘴痼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要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作风温床,以好作风好形象创造新伟业。三是割除毒瘤解决组织不纯的问题。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反腐败斗争作出新部署,提出: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严肃查处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完善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
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完善,修复肌体、健全体制、丰富功能,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自我完善,首先是修复肌体,即修正错误的能力。总结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具体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自我完善,也是要健全机制。要推进公权力运行法治化,压缩权力行使的任性空间,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严肃的责任追究机制。盯紧公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防范机制、精准纠正偏差的矫正机制。自我完善,还要丰富功能,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增强政治能力,就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炼就一双政治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新,革故鼎新、自我超越,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坚持自我革新,就要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因而具有解放思想的要求。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2—43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明确破除什么?202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坚持自我革新,要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除历史和主观原因之外,客观上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一些领域的体制机制存在漏洞。要从问题入手,抽丝剥茧,查找根源,深化改革,破立并举,与时俱进推进制度创新,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确保公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
不断推进党的自我提高,通过学习增强本领、提升境界,提高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水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只有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学习,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在党的执政本领中,学习本领是排第一位的。这是因为学习本领是其他各种本领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适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
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必须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不是要把人管死,让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搞成暮气沉沉、无所作为的一潭死水,而是要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因此,要不断探索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效举措,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党的自我革命,既要捆住一些人乱作为的手脚,又要放开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手脚,做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为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证明,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才能更好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专家)